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谢泳 《南风窗》2007,(18):88-88
撰写中国现代新闻史或中国现代记者传记的人,常常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局。因为中国现代新闻制度本身既有正面的进步作用,但同时这个制度本身又很不成熟。  相似文献   
2.
谢泳 《同舟共进》2013,(10):76-77
1952年,陈寅恪有《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一首,原诗如下: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谢泳 《传承》2008,(1):42-44
西南联合大学一开始设计的模式就是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学校合成,但同时三个学校各自保留独立的学校学藉。校长不叫校长,叫常委会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南联合大学到了长沙,当时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呆了4个月。1938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沦陷武汉不保,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贫富差异、阶层歧视以及官民冲突等。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符合事实的判断。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时代,尊重差异和容忍异端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如果没有这个判断,从政府行政方面说,常常会把小事办成大事,把本来行政成本极低的事,上升为管理成本极高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谢泳 《党史纵横》2005,(4):56-56
我们以目前所见的公开史料来判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常常会得不到整体的印象。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对于钱钟书的那些评价,就不能反映钱先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以为钱先生是一个世故的老人,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只看见沉默的钱先生,而没有看见直言的钱先生。梁思成和谢冰心,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文弱书生,但后来看到了一些材料,感到梁先生不是那样简单的人,陈寅格也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他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特别是反右派前,都有非常精彩的言论。陈寅格与《红楼梦》批判1954年,由李希凡、蓝翎文章引出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  相似文献   
6.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7.
谢泳 《小康》2008,(7):98-98
斯坦福大学的康特艺术中心外,有一个罗丹雕塑园,里面陈列的,都是仿制的罗丹作品,每个雕塑都相隔一定距离,风格类似,彼此呼应。园旁矗立参天大树,周围一排小松树。树和雕塑,前者碧绿,后者漆黑,却十分调和,大自然和视觉艺术的奇妙融合,给人无比舒畅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初,陈寅恪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时,曾提出观察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以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的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后人研究历史所能得到的史料不可能完全,二是后人极难对当时历史事实和人物处境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民主气质,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体现出了民主风度的人。如果我们把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人和学者分成左和右两面,这样分是很简单的,未必准确,但为了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姑且沿用这种简单的分法。如果我们再从这两面各找出一个人来做代表的话,最简单的办法是把鲁迅算一个代表,把胡适也算一个代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我们把左联算一群,把《新月》文人算一群。这两个知识分子群体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要说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来说,他们当中哪些人更具民主风度。一个人的民主风度,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民主风度,最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在大事上的表现,而是要看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如何待人接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对新时期文学30年所进行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将这一阶段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0年加以比较,对其成就持批评或否定姿态。王晖、谢泳和樊星等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对于这种姿态的回应,以及对近30年文学的基本认知。反思过去,前瞻未来,立足建设,推进前行,是他们对新时期30年文学进行研究的基本态度。王晖主要从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角度观察近30年文学的流变,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并非缺乏直面历史的勇气和书写“大历史”的力量,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呈现出阶段性,即“新时期文学”的初中期,大多呈现出历史意识的重新觉醒以及对“大历史”的直接表达;1990年代之后,则主要致力于“小历史”的书写,对于“大历史”的展现显得更加多元,甚至更加隐晦。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具有深广度地去形象化地诠释历史,如何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之心去叩问和反思历史,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历史的真相、以思想和艺术的亮度去烛照历史。谢泳将新时期30年文学放入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认为观察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要注意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十七年文学的定型和文革文学的时代特征等三个时代背景。这样才会对这一时期文学更具“了解之同情”。新时期文学是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历史责任,离开思想解放运动谈新时期文学,不可能理解其贡献和意义。樊星则通过对新时期30年和现代文学30年的比较,阐释了前者独具超越价值的“当代性”,认为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超越体现在:现代文学多是从“思想启蒙”方面呼唤“改造国民性”,新时期文学则更集中于对政治痼疾的深入探讨,并因此而产生了成就超过现代文学的“政治小说”、“长篇历史小说”和“政治性报告文学”,现代“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也渐渐被“重新认识民间”的文学所取代。这些重要的超越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当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