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颠覆中世纪城堡体系的革命者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轰破君士坦丁堡城墙的隆隆炮声并没有动摇城堡在中世纪军事史上的主导地位。事实上,火炮早于13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攻城武器的队列之中。但由于技术发展迟缓,火炮一时还无法改变当时战场的攻防格局。有趣而且重要的是,当时欧洲正在经历文艺复兴运动,许多当时的一流建筑大家对改造城堡防御体系兴趣更浓。15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撰著了《筑城术》,从建筑力学角度论述了一种新式防炮城堡结构。他的主  相似文献   
2.
看过好莱坞大片《珍珠港》的观众可能会忽略这样的一个情节: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飞行员就已前往英伦参加不列颠空战。尽管该片因过分“戏说”史实备受指责,但这个细节却并非纯粹出于剧情需要的胡编乱造。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确有多达244名美国人在皇家空军驾驶战机对德作战。他们所组成的第71、第121、第133中队被英国人称为“老鹰中队”,这些美国飞行员员被称为“皇家空军的扬基鹰”,本文将追述这些传奇飞行中队的人与事。  相似文献   
3.
1941年8月,德国潜艇U-352驶出了弗兰兹堡船坞,这是一艘VⅡC型潜艇,邓尼茨海军元帅对这种远程潜艇寄予了厚望。此时站在潜艇指挥塔上的艇长拉特克少校(Kptlt.Hellmut Rathke)年仅31岁,这位舰长是位野心勃勃的纳粹死党,一心希望成为王牌艇长。但等待他的却是一连串的厄运。  相似文献   
4.
1944年夏,英国东部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隆隆作响的战机声,即便是传来爆炸声或远处升起浓烟在当地也算不上稀罕事。然而,8月4日这天下午,一架并不起眼的B—17轰炸机坠入当地森林后却传来了一声骇人巨响。尽管有成片的橡树阻挡,但距离爆炸地点相当远的三个马路工人竟然因爆炸声失去了听力。闻讯赶来的村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轰炸机坠毁地点出现了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周围60米处的大橡树都被放倒在地。硕大的轰炸机除了几个尚能辨认的发动机气缸,只剩下了零星几块碎片。战争打到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5.
1944年12月13日夜,美第78轻步兵师指挥官小欧文·P·帕克少将忧心如焚。他的部队这天清晨开始进攻亚琛东南部15英里处的一个乡间小镇--凯斯特因,现在夜色已浓,但前方根本没有传来可靠的消息,他的营级指挥官们也不了解一线的战况。第一集团军指挥官霍奇斯中将对战局的进展非常忧虑,他派往第78师师部的联络官发来报告称,"形势非常混乱,帕克师长和他的助手们对局势的发展知之甚少。"霍奇斯中将担心这支新近刚刚组建的步兵师可能会被"德国佬碾得粉碎"。将军大声向第五军军长L·T·格罗少将咆哮道,"快去,把情况给我他妈地搞清楚"。然而,霍奇斯将军以及在场所有的美国人都不会想到,在凯斯特因这个亳不起眼的小镇,德国陆军将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凯斯特因镇1944年秋,布雷德利指挥的美第十二集  相似文献   
6.
大家对二战德国和美国的潜艇狼群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日本也曾经采取近似狼群的战术去破坏美国西海岸的交通线,因为种种原因,其战果并不辉煌,甚至看起来象是“蚊群”的战果而不是“狼群”。  相似文献   
7.
1944年意大利某地,一处露天银幕上正在放映战地纪录片。黑白的画面上闪过的是1943年12月美军在意大利战役中的艰苦战斗。这部影片的拍摄者是美国陆军中尉约翰·休斯顿。休斯顿战前就是一位好莱坞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和电影导演,他在1941年导演的侦探片《马耳他猎鹰》曾是当年的经典影片。1942年,休斯顿参加了陆军信号部队,在那里,他继续用摄影机记录战争。而此时陆军部正好需要他为新兵拍摄一部战争的纪实片,有些大人物希望他用影片向国内解释为什么在意大利战事进展如此缓慢。于是,休斯顿就将圣皮特罗之战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但影片的效果却是他所不曾料到的。  相似文献   
8.
1942年8月8日,一架A6M2零式战斗机快速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飞行员正在寻找的是日本工兵部队三天前刚刚竣工的前进机场,日军已决定在这个新基地部署中程轰炸机,从东面切断澳大利亚的盟军抵抗力量。令日本飞行员大为震惊的是,机场跑道两侧跑动的都是美国人。原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前一天突然登陆,岛上日本工兵部队退入丛林待援,瓜岛机场完好无损地落入了美军之手。  相似文献   
9.
风云紧急1940年11月,中国政府的军火采购团游走于美国华府各大权力部门之间。采购团带来了蒋介石的口信,称“1940年9月起,苏俄已停止向中国提供战机,日本人的战机不仅性能占据上风,数量上更是具有绝对压倒优势。中国空军已无力抗衡。”此言其实并不确切。是时,苏联最后一批援华战机仍在运送途中,但这些战机的性能劣势却是不争事实。所以军火采购团“指名道姓”地要求提供一批新式战机,伏尔提公司的P-66型战斗机  相似文献   
10.
前言说起美国共和飞机公司的P-47雷电,可能无人不晓,但它的前身——P-43枪骑兵(Lancer)却身名不显,更鲜为人知的是,P-43曾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过一段独特的战史征程。中国对P-43的兴趣早在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时,美国人就已开始关注中日两国空中力量的对比。1931年8月31日,美国军方的一份评估文件称,中国只有80架战斗机,80名飞行员,其中只有10-12人称得上“一流战斗机飞行员”。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现代化战机的兴趣异常浓厚,中国军火采购团甚至远赴德国购买过新式容克K-47型战机。这在美国人看来首先意味着巨大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