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被迫转入农村的环境下,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十分关注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制定了土地纲领和文献,推动土地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梳理瞿秋白的土地革命理论及实践对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门小军 《党建》2021,(8):27-2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顺应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变迁和历史发展大势,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回顾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历程,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门小军 《检察风云》2014,(11):35-36
上海于1998年跨入中等收入水平,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至今未跨入高等收入水平,尚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若转型不成功,上海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腐败是影响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座特大型城市,控制腐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新理念,着力自我净化能力建设,走制度反腐道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立场,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文艺复兴"为目标,倾注全力研究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明晰了《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与革命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理论,阐释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理论,厘清了《资本论》中未来社会理论的核心。虽然日共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学界的主流认知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作为探索"日本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努力,其现实意义与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一、几种表现 "中国模式",意指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独特发展道路.这一话题,缘起于2004年5月美国经济学家乔舒亚·库伯·雷默发表的一份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尽管"北京共识"在中国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回应.但是,西方社会讨论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诞生60周年等重大节点的到来,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西方讨论中国模式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相似文献   
6.
推崇北欧实践、追求多数人的民主、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桑德斯"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逐渐与冷战的历史记忆脱钩,对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持积极评价。同时,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受影响最大的年轻人愤怒感增强,弥漫起一种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之情,而颇具理想主义情怀的桑德斯所提政纲为渴望"真正变革"的年轻人找到了愤怒的出口。桑德斯在竞选中极力宣传"民主社会主义",虽复苏了平等主义传统,将边缘化议题带入了美国主流政治,还深化和拓展了美国左翼政治,但也面临国内反社会主义、反大政府主义思潮的掣肘,在未来仍将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开始"重读"、"反思"列宁主义,甚至主张"回到"列宁.他们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实质以及精神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使列宁呈现出不同于冷战时期"西方列宁学"所描述的独裁形象和原苏联教科书所宣扬的神圣形象,而且也使革命、战略、策略等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赋予新的...  相似文献   
8.
9.
2002年,由社会主义团结联盟[Socialist Solidarity Network]和国际社会主义组织[International Socialist Group,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英国支部]两个左翼团体以及33名个人发起成立的"社会主义抵抗[SR]",是英国的一个生态社会主义者组织,办有刊物<社会主义抵抗>.  相似文献   
10.
为打破沙皇俄国这个各少数民族的“监狱”和创建一个新国家,列宁分别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理论和“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表面上看,民族自决权与“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似乎存在着逻辑矛盾,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之间的逻辑进路是:压迫之时求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平等之时促联合,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促进“自由民族的自由联合”;联合之中有平等,民族自决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不是多余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本文认为,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推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乃是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核心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