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1篇
  免费   73篇
各国政治   298篇
工人农民   44篇
世界政治   1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8篇
法律   1383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348篇
综合类   7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Abstract

Although the Syrian conflict continues, local and global stakeholders have already begun to consider the return of the six million refugees, especially as neither the option of local integration in the countries of first asylum nor that of resettlement to third countries is seen as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Elaborating on the return debates in Turkey, Lebanon and Jordan, we relate the politicisation of this question to the growing acceptance of the option of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repatri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efugee regime as well as to policies and public opinion. We argue, based on empirical fieldwork, that any debate about the return of Syrian refugees is problematic, since the conditions of safety, voluntariness and sustainability are not fulfilled. Further, returns should not be left entirely to the individual hosting states and actors in the region but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representative authorities in Syria and the medi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upon full resolution of conflict.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Das Bundesverwaltungsgericht hat in seinem Urteil vom 16.3.2006 zum Gro?flughafen Berlin-Brandenburg in einem Leitsatz festgestellt, dass das FFH-Schutzregime, dem bestimmte Biotope unterliegen, sich nicht auf V?gel erstreckt, denen das betreffende Biotop als Habitat dient. Diese Feststellung führt zu der Frage, inwieweit charakteristische Arten von Lebensr?umen nach Anhang I FFH-RL in der FFH-Vertr?glichkeitsprüfung nach § 34 BNatSchG überhaupt bewertungsrelevant sind. Der Beitrag setzt sich dazu mit dem Urteil kritisch auseinander.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和避免国际环境争端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论题。无论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还是新近多边环境协定的谈判和实施过程中,国际环境法的遵守问题都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法学者的关注。多边环境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WTO规则,是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法律渊源。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多边条约和条约体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又相互矛盾和冲突,呈现出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的独特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