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牛瘤胃疾病常见多发,目前采用TDP治疗,已初见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论其机理和TDP辐射与穴位的关系,特进行本项研究,以期明确TDP对瘤胃蠕动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器材、药品 TDP穴位治疗机系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生产,电压220V,功率350W,波长0.55~15微米,辐射板内径d_1=18.5mm,d_2=19mm。电动双鼓马利氏记纹鼓装置一套。兽用新斯的明1ml(0.5mg/支),1%阿托品5ml,10%普鲁卡因100ml。  相似文献   
2.
(一)发病情况 70年代以来,我园扭角羚曾多次发生“摇背病”。幼龄扭角羚该病多见,1~6月龄患病后,基本全死亡。1~5岁扭角羚也发生本病,其中雄性发病急,死亡快。但哺乳的母扭角羚对本病有一定的耐受力。1988年春,6只扭角羚发病,死亡5只,仅1只表现亚临床症状,经补饲铜试验性治疗而痊愈。(二)临床症状1.前兆期(或称轻度贫乏期):约3~6月之前,常伴有体质逐渐消瘦,异嗜,选择草料,食欲减弱;偶有消化不良和拉稀;被毛开始变得粗乱,长而直、坚硬、易断,后躯、颈部、颌下毛色褪变,由棕褐色变为金黄色、黄色;活动减少,幼羚于生后营养不良,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3.
肝硬变(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动物园动物的发病率较高。1988年12月,我园1只华南虎发生以呕血、便血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及生化检验,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和肝硬变,经系统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一)病史及临床症状 雌性华南虎,15岁,两年来体况欠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拉稀。 1988年12月2日上午,该虎精神稍差,无食欲,多卧,大量呕吐未消化的食物,其中有鲜血和凝血块约1000ml。病虎大便稀薄,内有少量红细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脂肪肝的诊断吴登虎,胡洪光,吕长虹(重庆动物园630050)(重庆医科大学)几年来,重庆动物园的观赏动物脂肪肝的发病率较高,仅小熊猫的脂肪肝就有10多例,为认识本病和拟定正确的防治措施,笔者对本病做了初步诊断。(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重庆动物...  相似文献   
5.
一只约8岁的雄性白头叶猴,发病前体质消瘦,营养不良,曾有过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特征的病史,并患有右后肢跛行。1987年2月1日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萎顿、怕冷,躲在保温室内不出来活动。经查:呼吸微弱,四肢无温、乏力,反射性极差,呈昏迷状态,体温在35℃以下。触诊肝区有馒头样大小的肝肿硬块,有坚实感。初诊肝硬变。经用抗生素,多种维生素以及TDP治疗机进行辐射治疗和抢救无效而死亡。剖检及组织学变化 体质消瘦,营养不良,脏器中肝病变明显、肿大,质地硬而碎,较正常肝脏约大2~3倍,脾脏肿且有坏死灶,肺有卡他性炎症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与方法1.试治对象:为我园饲养发生摇背病的3只扭角羚,其中2只(雌、雄各1只)具典型临床症状,1只(雌)处于亚临床期。2.药品:硫酸铜(含量97%~98%),维生素B族,维生素C,抗生素,抗风湿类药,当归注射液,硫酸镁;针灸器具一套。3.治疗方法:(1)将2只具有临床症状的病扭角羚每天补给硫酸铜20mg/kg,并进行针灸治疗。同时给雄扭角羚每天肌注VB_(12)、复合维生素B、当归注射液、维生素C和抗生素。给雌扭角羚输液,静注抗风湿类药(乙酰水杨酸钠等)、硫酸镁、抗生素、维生素C等药物。(2)对亚临床期的病扭角羚只补硫酸铜,剂  相似文献   
7.
部分野生鸟类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郑先春,张天学,吴明清,陈琼,匡凤梧,邓芸,李庆美,吴登虎(重庆市动物园630050)据文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动物繁多,从节肢动物门的蚊子、臭虫到环节动物门的蚂蝗及脊椎动物中的家畜、家禽直至人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