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政治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战后初期,华菲冲突剧烈,为改善华菲关系,华社积极为主流社会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其中,商总发起与承担的"捐建农村校舍运动"成效最为卓著.经过40多年的努力,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华社及主流社会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为华社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对华菲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墨西哥排华不断。根据排华发展变化的特点,文章分三个时期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东南亚这个多民族的复合社会里,那种能把每个多样性社会联系起来的共同特征寥寥无几,而华人在每个社会都大量存在却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共同特征之一。自从20世纪初期,出现了由中国人掀起的移民东南亚的高潮后,华人就成了西方和亚洲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最主要的论题包括:华人移民的起源、对来自中国境内同一村庄或家族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为我国侨务资源大省,在历史上是华侨主要的移出地,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地。福建省曾于2005年进行过侨情普查,迄今已近十年,最近的调查表明:近年来福建省侨情在出国人数、动机、流向,以及出国方式、谋生方式和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也被移殖到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闽南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西班牙统治期间的自然传播时期(1565—1898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体现为一种无意识、无系统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的传播;2、美国统治期间的自主传播时期(1898—1945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明显体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传播。海外华侨的国民意识觉醒,开始自觉、系统地传承中华文化,传承的重点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由于强调保持华侨的“祖根”和“民族性”,文化的传承基本限于华社内部,与当地社会的交流较少,造成了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盛极一时的状况。菲华社会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但基本仍然上保持了“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以地域特色为表征”的闽南文化的原貌。  相似文献   
6.
战后国民政府的外汇政策与侨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国民政府为吸收侨汇曾几度调整外汇政策,然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无法维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汇汇率,对汇率的调整往往只有暂时的效果,当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接近时,侨汇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战后侨汇呈逐年递减之势,由于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往往背离,因而无法阻止侨汇大量流入黑市。  相似文献   
7.
菲华商联总会(商总)是菲华社会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社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其政治取向几经变迁,对华社内部关系、华菲融合乃至中菲关系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商总政治取向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54~1975年,亲台时期;2、1975~1994年,由亲台向中间路线过渡时期;3、1994~1999年:中间路线确定时期;4、1999年至今:确立华社新路向时期。前三个阶段受中国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第四阶段始摆脱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确立立足菲律宾大社会,促进菲华社会发展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8.
菲华商联总会 ,1954年3月成立于马尼拉 ,初名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 ,1962年更名为菲华商联总会 ,简称商总。作为菲华全侨最高领导机构 ,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 ,商总对战后关系菲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华菲融合、中菲关系、华人经济及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华人社会与菲律宾社会的发展等都起到了重大影响①。近年来 ,随着华菲融合与中菲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它在菲华社会、菲律宾主流社会乃至中菲外交中的地位也更加引人瞩目 ②。然而 ,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才刚刚展开 ,已有的成果主要局限于对商总组织机构及功能的简单介绍 ,笔者将其列为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