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
1982年春,万县地区报告,当地“羊痘流行严重”,即派人检查,经检验取回的干皮张,证实不是“山羊痘”,而是一种寄生虫病。病原是真螨目(Acariformes)蠕形螨科(Demodicidae)蠕形螨属(Demodex)的山羊蠕形螨虫。蠕形螨主要寄生在真皮内,在毛囊孳生繁殖,毁坏毛根皮肤,形成真皮半穿孔状洞,严重影响皮张质量。  相似文献   
2.
1955年Dutt和Srivastava根据血吸虫的形态和寄主的不同,将原乌毕属(Ornithobil-harzia Odhner,1912)中寄生于哺乳动物的,称为东毕属血吸虫(Orientobilharzia)。黄牛东毕属血吸虫病对生产危害较大,全国家畜寄生虫病科研工作第二次会议纪要(1980)对该病有如下的描述:“疫区牛只的使役能力,仅为健康牛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使役年限一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的诊断,历来各地仍旧以粪便孵化检出毛蚴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在粪孵工具方面,大多采用三角烧瓶常规法(图1,见封二),此法操作烦杂,不易观察,易于破损,阳性检出率不高,需进一步改进。为此,我们从1974年起至1980年,研制并改进粪孵新工具,经过一系列试验,1976年正式改制成功“玻璃顶管塑料瓶”(简称“顶塑瓶”,或塑料盅顶管法、塑料瓶顶管法)。通过17批1239例控制对比试验和3460例扩大试验,证明“顶塑瓶”法比常规烧瓶法操作简便,易于观察,阳性检出率提高9.02%,沉孵两用,省时、省工、省水,且经久耐用,便于农村条件推广。1977年,我们又将“顶塑瓶”进一步改进为“顶塑瓶棉析法”(图2,见封二),使顶塑瓶更加完善,不仅省时、省工、省水,而且还可减少诊断时的用粪量,同时省去滤粪筛和食盐水,使观察部位水不对流,具有直观效果。不受时节限制,冬天也可加温孵化。  相似文献   
4.
硝硫氰胺是目前国内治疗耕牛血吸虫病广泛应用的药物。近年以来,全国不少单位曾在该药的剂型、投药途径、方法等方面作过大量研究。通过协作,提出以每公斤体重60毫克的剂量一次口服,疗效达90%以上,并在生产中运用。但此法用药量大,治疗费用高,一头病牛以400公斤计,需药费15.6元使推广受到影响。用微晶粉水悬剂静注治疗,用药量只要口服剂量的1/40,亦可达到相同疗效,但临床上有突然倒牛和死牛的严重反应。因此寻求新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实为必要。从1980年以来,我们研究了将药物直接注入第三胃的给药途径。通过安全试验、自然病例预试、人工复制病例试验、扩大试验、以及病理生理生化等研究,获得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间宿主调查、黄牛粪便生物学检查、病原体鉴定、人工培养尾蚴感染黄牛和家兔试验、药物治疗病畜等一系列研究,证明长江三峡上游的万县、涪陵、黔江、重庆、南充和达县等地(市)有东毕吸虫病流行,中间宿主是狭萝卜螺和小土蜗。解剖黄牛34头,感染率达33.0%~44.4%,感染强度为1~4000条;用生物学方法检查黄牛1268头,阳性率为23.20%;采用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自然感染东毕吸虫病牛460头,转阴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硝硫氰醚国外在七十年代曾报道是一种广谱驱虫药物,尤以对多种绦虫和犬钩虫、蛔虫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治疗东毕属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的高效药物及方法,我们于1986~1990年开展了本项试验,提出了合并用药治疗混合感染东华属血吸虫和肝片吸虫的药物组合、投药途径及适宜剂量,达到高效、安全、一针治疗两病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