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战前时期,在欧洲各国的燃料结构中,煤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苏联在1941年开采燃料的比重(折合成标准燃料)如下:煤60%、石油18.7%,泥炭5.6%、天然气1.4%和油页岩0.3%。也就是说,在伟大卫国战争前夕,煤在苏联的燃料中几乎占2/3。这样的燃料平衡对比相当明显地表明了苏联能源经济的一般结构。 在战前,苏联拥有大量勘探到的煤储量,煤炭工业人民委员部拥有546个矿井,每个矿井的昼夜平均开采量达738吨。此外,还有7个已投产的露天采矿场,每个矿场每昼夜平均开采2490吨煤。 但是,煤炭工业生产力却极不均衡地分布在苏联广大的土地上。1940年,在顿涅茨矿区有311个矿井,共采煤9430万吨,即占总开采量的56.8%。其余43.2%的煤则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开采,其中在库兹涅茨克矿区有40个矿井,开采煤2250万吨,占全国总开采量的13.6%,在乌拉尔矿区有37个矿井,开采煤1200万吨,占总开采量的7.2%;在莫斯科近郊矿区有67个矿井,开采煤1010万吨,占总开采量的6.1%。在其他地区的开采量则更少,东西伯利亚煤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5.6%,远东占4.3%,卡拉干达矿区占 3.8%,中亚其他地区占1%,格鲁吉亚占0.4%,伯朝拉矿区占0.2%。 煤炭工业生产能力的这种地理分布和全国生产力总的经济布局虽然是相适应的,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