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袤的鲁西南大地上,浩浩汤汤、一路向东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流入了齐鲁大地,而走遍了八个省区的"母亲河"在山东境内流经的第一站,便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具魅力的千年古城——菏泽。  相似文献   
2.
从良知宇宙整体来看,阳明的“知行合一”共可分为五个层面;而从其生成的过程来看,这五个层面又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或称为“二天说”:先天知行合一与后天知行合一;从“知行合一”产生的方式来看,又可分为“化生型知行合一”和“头脑躯干型知行合一”。于是,我们就有了“知行合一”的“五层说”、“二天说”和“两型说”。  相似文献   
3.
《孙膑兵法》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几千年,被历代军事家奉为兵学圣典。孙膑也由此与孙武一道被奉为兵圣人,驰名世界。 文圣人孔子的故里在曲阜,从而使这座小城市蜚声海外。那么,兵圣人的故里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欧洲一体化面临着继续深入和扩大的双重任务,但以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主要任务的功能主义道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便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透视欧洲文化认同,探讨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涉台犯罪是涉及台湾因素的犯罪,是跨境犯罪的一种.涉台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既不同于大陆法域内犯罪.也不同于涉港澳犯罪,更不同于跨国犯罪,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涉台犯罪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这类犯罪时,两岸必须依靠刑事司法协助.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层次应该逐步提升,协助范围应该逐步扩大,运行机制应该逐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贾庆军  诸慧菁 《小康》2004,(8):73-75
末代沙皇登基日的惨剧 1896年5月,俄罗斯最末一个沙 皇一年轻的尼古拉二世要举行加冕典 礼。加冕典礼的筹备工作在一年之 前,即1895年3月就开始进行了,并 且成立了高级别的筹备委员会。 14个月的筹备时间,再加充足的 经费,应该说各方面的准备都是很充 分的。地点定在莫斯科(当时皇宫在 圣·彼得堡),时间定在1 896年5月 6日至5月26日,共3周。内容有广 场阅兵,有群臣朝拜,有上千人的舞 会,有上万人的皇家宴请……仅节目 单就有5 0多页纸,各种活动应有尽 有,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 且对各项活动的细节都做了具体安 排,比如如何给跟随皇上从彼得堡到 莫斯科的军官发放给养;每项活动贵 宾几点几分到位、皇帝夫妇几点几分 到达;哪项活动用哪些乐队、演奏哪 些颂歌、几点几分开始演奏等等,都 一做了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8.
关于阳明“良知”和“良能”概念的探讨,学术界较少谈及,因为良知已然包括了良能之义。对阳明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良知,它是气、精、神之合一体。具体来区分的话,在宇宙则为天理良知,在人心则为人心之良知。天理良知是全知全能之整体,人心之良知则必然亦是知能之整体。  相似文献   
9.
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使欧洲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文化欧洲”的提出使欧洲各国面临两难。同一文化渊源,同一宗教信仰,同一价值理念,充分证明了欧洲文明的同一性。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以及移民和东扩造成了欧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建构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两难给予突破。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正名》篇,荀子将天人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而且天生的、天赋的秉性逐渐成为低级的待改造的存在,而人之知虑(人为)则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一)在讨论人之名的过程中,荀子将人天生之性情与人之知虑区分开来。(二)在制名、辩名活动中,人为知虑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三)在道和欲的关系的讨论中,荀子进一步推进了性伪、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知虑之终极结果的道,其优越性和重要性越发明显。(四)由道和欲的关系又引出了心和物的关系。以心役物的思想也是道要驾驭欲之思想的延伸。可见,无论是在初级的制名、辩名活动中,还是在治国理欲、修己治物的高级活动中,人为知虑之主导地位都愈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