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猪和牛的扁桃体、淋巴结、脊髓、肌肉和蹄冠皮肤中的口蹄疫病毒(FMDV)。与接种乳鼠测毒法比较,该方法的灵敏度达0.16LD50~0.32LD50病毒量。检测人工感染后7~35d的猪组织样品77份,25份为阳性;接种乳鼠并盲传3代,乳鼠-间接血凝试验(IHA)鉴定6份为阳性。检测人工感染后4~7d的牛组织样品52份,20份为阳性;接种乳鼠-IHA鉴定12份为阳性。检测野外鲜肉样品47份,12份为阳性;任选其中8份样品接种细胞单层,盲传至第6~7代,先后有5份样品产生CPE;其中6份样品同时接种乳鼠,盲传至第6~7代,3组乳鼠出现FMDV致病症状,IHA鉴定为阳性。检测冻猪肉样品37份,3份为阳性;冻牛肉样品9份、冻羊肉样品10份,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病毒(FMDV)是一种酸敏感性的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完整的病毒微粒由RNA核酸分子和包围它的四种衣壳蛋白组成。FMDV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含有四种病毒微粒:完整的140s微粒、75s中空微粒(empty Virion)、12s微粒和病毒感染相关(VIA)抗原。1966年Cowan和Graves首先论述了FMDV-VIA抗原,这种抗原存在于感染的幼仓鼠肾细胞(BHK)培养液、豚鼠和牛的组织中,不同于已知的140s和12s抗原成份,而是由病毒的感染所引起的,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因此他们将此抗原命名为病毒感染相关(VIA)抗原(VirusInfction Association Antigen)。  相似文献   
3.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牛食道-咽部分泌物(O-P液)中的口蹄疫病毒(FMDV)。第1组6份O-P液,采自人工感染发病牛,PCR检测结果都是阳性;查毒试验结果5/6阳性。其中1份样品的10-1,10-2,10-3和10-3.7稀释液的PCR检测结果也都是阳性;同样稀释的样品接种细胞,每稀释度2瓶,10-1~10-3都是2/2出现FMDV所致的细胞病变(CPE),10-3.71/2出现CPE。第2组样品是从野外采集的水牛O-P液,共52份。PCR检测结果9份为阳性,另7份为可疑(弱阳性);取接种了这7份O-P液的细胞培养液(无CPE)再作PCR检测,结果全部是阳性。52份O-P液样品分别接种IB-RS-2细胞培养物,并盲传3代,均未观察到典型的CPE。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不仅可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和动物组织,也适用于检测牛O-P液中的FMDV。该方法比目前常规的查毒试验显著的快速和灵敏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的口蹄疫病毒 (FMDV)非结构蛋白 (NSP) 3ABC多肽作为抗原 ,建立了一种可区分FMDV感染与接种灭活疫苗免疫牛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I ELISA)。通过对 336份正常牛血清、50 8份注射疫苗牛血清、60份人工感染牛血清和 58份豚鼠免疫血清的检测 ,确定了血清抗体阴性与阳性效价的临界值。试验证明 ,该方法简易、快速 ,灵敏度比VIAA AGID高  相似文献   
5.
病毒基因组核糖核酸T_1酶寡核苷酸指纹图(RNase T_1 Oligonucleotide Finger-printing of Viral Cenomes)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此技术已经用于鉴定和区分许多不同种类的病毒。De Wachter,R.等(1972)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分析了〔~(32)P〕标记的RNA;Newman,J.F.E.等(1973)对哺乳动物小核糖核酸病毒进行了物理、化学的亚组  相似文献   
6.
病毒或病毒蛋白抗原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通过化学联结剂结合形成复合物,作为免疫反应的指示系统,在免疫测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病毒抗原-红细胞复合物已经用于凝胶溶血试验(Charan等,1981;Jochim和Jones,1981)、被动血凝(Ikram和Prince,1981)及被动血凝抑制试验(Tokuda和Warrington,1970)检测病毒抗体,Johnson(1974)、Kim(1975)和Mclaren(1978)等用溶血斑试验(Hemolytic plaque assay)检测了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偶联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H.A.等(1972,1973)用反向被动血凝反应鉴定了口蹄疫病毒型和亚型。M.M.Rweyemanu等(1980)用单辐射溶血技术(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chnique)检测了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和抗原。  相似文献   
7.
酶标记技术是在标记抗体(荧光标记、同位素标记)试验和组织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1966年Nakane和Avra-meas等首先应用酶标记的抗体和细胞抗原发生反应,再用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出病毒抗原在细胞内的位置。其后,Miles和Hales首先在免疫测定中用酶代替同位素。直到1971年Van Weeman和Schuurs,以及En-gvall和Perlman才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酶免  相似文献   
8.
应用RTPCR检测注射灭活疫苗猪组织样品中的口蹄疫病毒朱彩珠卢永干邱孝高赵启祖谢庆阁张维德张强员美蓉(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我们应用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已检测各种动物的各类组织样品1300多份,本文报告应...  相似文献   
9.
(七)酶结合物 通过化学或免疫学方法使酶与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半抗原)结合,称为酶的交联或酶标记,结合的产物称酶结合物。理想的结合是既保持酶和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又有较高的酶分子结合比率。目前酶标记抗体的方法有戊二醛法和高碘酸钠法。这里只介绍高碘酸钠法(Nakane等,197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