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G370菌株试制的冻干菌苗,先后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及江苏省的4个地区6个单位不同类型猪只,总共口服95724头猪,反应率为0.07%。证明对猪口服免疫是安全有效的,对各期妊娠母猪口服同样是安全有效,在发生疫情的猪群中也可用于紧急口服免疫。  相似文献   
2.
猪丹毒豚鼠系弱毒株(G370)用口服免疫方法能使猪获得坚强免疫力,其最小免疫剂量为千万至1亿个菌,口服后第5天产生免疫,10亿至20亿个活菌口服可使猪耐受强毒攻击,口服免疫期可达8个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将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加入等体积由TNT缓冲液配 制的2%(W/V)Triton X-100,在冰浴中不断搅拌作用30分钟,1500×g离心后取上清,再以40000×g离心30分钟,再取上清,用质膜SDS-PAG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马、奶牛、绵羊、山羊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质膜的电泳图谱和扫描峰形相似,表明四种质膜的蛋白组成、每种蛋白的分子大小和百分含量相近。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质膜蛋白转移到NC膜上,用BLV及其抗体作为探针进行检测,找出了BLV的靶细胞受体蛋白,并在NC膜上进行了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4.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我国自1976年发病以来,疫情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作者自1981~1983年间,使用国内自己分离的病毒制备的混合抗原,在7个农牧场对1466头奶牛进行了琼脂免疫扩散诊断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牛白血病自从1878年由德国学者报道以来,在丹麦、瑞典、美国及苏联一些国家相继发生。最近十余年,疫情不断扩大。美国、智利、古巴、以色列、日本曾先后有发病的报道。我国于1976年在安徽合肥首次发现本病,之后上海、江苏、广东、陕西、新疆、北京、湖北、浙江、黑龙江等省(区)相继有发病的报道,且有逐渐扩大蔓延的趋势。作者自1980年对牛白血病病毒作了分离与鉴定。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给牛白血病的诊断及免疫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经试验猪大剂量(2400亿至4200亿个菌)口服猪丹毒豚鼠系弱毒菌株(G370)是安全的,血、粪、尿检查无菌,不引起同居感染;而强毒菌经口服可使猪发病死亡。口服G370菌10天内迫杀猪在淋巴结检菌阳性,10天后则为阴性,证明口服本菌后不能长期带菌。G370菌株通过猪体10代和G450菌株通过猪体5代后均未见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牛白血病病毒在成熟阶段,是以单层膜位于宿主细胞膜直下,此点与通常所说的C型粒子的“出芽”形态不同,C型粒子是以双层膜样结构位于宿主细胞膜直下。 牛白血病病毒核芯多为圆形,但也有杆型等其他种形态。整个病毒粒子直径平均为100nm,同时也存在150nm以上的粒子。这些病毒粒子大致由纤突、病毒膜、  相似文献   
8.
本病抗体检测方法以往多用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这些方法的敏感性有限,使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在牛白血病研究中,建立了检测绵羊BLV抗体的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9.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我国江苏、上海等地区发现此病。作者为了明确牛白血病病毒的病源性,自1980年以来进行该病毒对绵羊感染及传代试验,应用临床诊断、血液学和血清学诊断确定为牛白血病病牛,或经电镜观察在淋巴细胞培养物中见有C型病毒的牛的病料,作为牛白血病病毒材料接种绵羊。经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金钱的诱惑──未央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廉政执法二题郑福荣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未央区法院民事审判庭的干警久居‘“河边”硬是不湿鞋。这个庭虽说仅有四个干警,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就拒收当事人赠送的人民币达2500元,港币500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