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汞类中药中毒 常用含汞类中药有水银、轻粉、霜粉、白降丹、升药、朱砂和灵砂。 水银(汞、灵液、姹女):为矿石中天然汞或由含汞矿物制得。性寒,味辛。有剧毒。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用治疥癣、痈疮肿毒等症。外用适量。 轻粉与霜粉:轻粉由汞及白矾、食盐烧炼而成,又名甘汞、水银粉。霜粉由轻粉再加热炼制而成。二药性寒,味辛。有毒。具有杀虫解毒、泻下利尿的功效。用治疥疮顽痒、大便不通等症。用量:马1~5克;驴0.5~1.5克:猪0.05~0.15克。  相似文献   
2.
四肢病是牛、马常见多发的外科病,据我院兽医院1966~1970年门诊统计1212例外科病中,四肢病有618例,其中433例为四肢闪伤,风湿。牛、马患四肢病后使役能力减弱或丧失,影响农业生产。对本病西药消炎、镇痛、强刺激剂等药物及中兽医的针灸、中草药等均有程度不同的疗效。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应用西药、中草药制剂穴位注射,治疗牛、马四肢闪伤风湿,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省黔北山区乌江沿岸一带,历年来在农历谷雨前后,耕牛常发生一种以间歇性强直痉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当地称为“串脚风”。通过病情调查、临床检查、血液常规和病理学检查、复制试验等证实该地区耕牛“串脚风”的病因,除蜡梅叶中毒外,尚有马桑嫩叶中毒。 (一)中毒原因 马桑(Coriaria Sinica Maxim.)又名马鞍子、水马桑、黑果果、闹鱼儿等。为落叶有毒灌  相似文献   
4.
1979年11月中旬至1980年4月,我省遵义地区发生一种以水牛为主,以跛行,蹄腿肿胀、溃烂,蹄匣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干硬坏死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群发病,当地群众称之为“烂脚病”。先后遍及该地区的八个县(市),33个区,68个公社,152个生产队,共发病1033头,死亡271头。通过病情调查,临床检查,血、粪检验,病理剖检,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查等鉴别诊断及喂饲试验后,初步认为与饲喂霉稻草有关。  相似文献   
5.
耕牛误饮人尿发生中毒的病例,在贵州省很多地区如遵义、铜仁、毕节等地每年都有发生。本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常因窒息而死,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在我国科学文献资料中少见有关此病的报导,现将几年来防治该病的情况,整理于后供参考。 一、病因:主要是由于耕牛体内缺乏含氮物质及矿物质盐类,异食,或因饮水缺乏误饮大量人尿所致。  相似文献   
6.
蹄叉腐烂是牛、马常见四肢疾病之一,群众叫烂蹄、漏蹄或烂蹄心。系蹄叉角质或深部腐败,主要由于蹄受潮湿长期浸泡的影响或因厩舍不洁、粪尿泡蹄,常期腐蚀蹄底和蹄叉沟,破坏蹄角质所致。中兽医认为是湿毒侵入,致使蹄部瘀血凝滞,久则腐烂成漏。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  相似文献   
7.
1973年贵阳某干校养鸡场,饲养幼鸡476只,品种是来航、金黄洛克、白洛克,日龄40~46天。6月中旬我省气温高多雨潮湿,碎玉米发霉,喂饲幼鸡后中毒236只,发病率为49.6%,死亡64只,死亡率为27.1%。  相似文献   
8.
耕牛青杠叶中毒,是由于耕牛过食山毛榉科(Fagaceae)栎属(Quercus)的几种植物,如槲栎(Quercus aliene B1.)、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柞栎(Quercus dentataThunb.)、大叶栎(Quercus aliena B1.)、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短柄枹栎(Quercus glndulifera B1.Var brevipeti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bilis B1.)等(群众一般称为青杠树),而致发生以泌尿、消化系统机能性和器质性病变为特征的地区季节性中毒疾病。  相似文献   
9.
1979年11月中旬到1980年4月贵州省遵义地区湄潭等8个县(市)、33个区、68个公社、152个生产队,首次大批发生以水牛为主,表现跛行,蹄腿肿胀,溃烂,蹄匣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干硬坏死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散发病,共发病1033头,死亡271头。继后1980年11月中旬至1981年3月下旬,本病又再度在该地区的绥阳、遵义、湄潭、凤冈、桐梓、习水等六个县、24个区、42个公社、291个生产队发生,共发病768头,死亡159头,其中以绥阳县病情较为严重,发病514头,占全地区发病数的66.9%,死亡104头,占全地区死亡数的65.4%,为了明确病因,在前鉴别排除牛伊氏锥虫病、坏死杆菌病等及初步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复制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在我省遵义县乌江沿岸一带,耕牛、山羊、猪过食蜡梅科(Calg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cll)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Merdtin prdecoxRehd.et Wils.)叶中毒的病例,近几年来每年均有发生。如遵义县尚稽公社1971年牛发病16头,死亡4头;茅粟公社的龙江生产队1972年牛发病7头,死亡2头;黄沙坪生产队1973年牛发病7头,山羊发病2只;长征生产队1974年牛发病6头,死亡1头,山羊发病4只;万里生产队1975年牛发病8头,山羊发病4只,猪发病2头。 本病是以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地区季节性中毒疾病。由于本病发病快、死亡急速并伴有高热,因此常被误诊为炭疽;又因有明显的强直痉挛症状,又常误诊为破伤风。当地群众称之为“串脚风”。通过对牛、山羊、猪的中毒试验,诊断为蜡梅叶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