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0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烟台市检察机关把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平和司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办法是与当地企业签订帮教协议,设立帮教基地,外地犯罪人可以在帮教基地与企业职工同工同酬.  相似文献   
2.
民事抗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具体行使检察权的主要方式。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抗诉制度的直接规定见之于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1990年9  相似文献   
3.
实践中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普通刑事案件的侦查非常频繁,但是对于提前介入的概念、范围、目的等一直比较模糊。本文从提前介入的概念、范围、目的等出发,探讨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检察机关在提前介入时也应当明确提前介入的主体,规范提前介入的程序,正确处理提前介入中检察和公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对保全财产的优先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债权保护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公平正义,它通过破除债权平等原则,赋予特殊债权人以优先其他债权人而受清偿的权利,实现实质平等。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财产保全的宗旨及优先权制度目的来看,我国现阶段应当规定申请人对保全财产的优先权利,以实现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协议后反悔的情况,此时如何发现当事人达成和解的真实意思表示,成为司法机关具体认定原有刑事和解协议效力及其履行行为的关键,由此延伸出司法机关审查刑事和解协议的一般标准,具体包括加害人与被害人对和解的后果是否"明知"、对事实的认知是否同一、加害人是否作有罪答辩并真诚悔过、协议的达成是否基于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自愿、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是否体现加害人的悔罪意思、和解协议是否注意关注了被害人的精神需要等。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生命在于判决,而法律的威慑力则在于执行。法院的裁决执行是否坚决,执行效果是否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民事、行政裁判的执行是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是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民事、行政权力得以实现的保证,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民事公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在法定情形下,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及公共秩序,以国家的名义将一定种类的民事案件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制度。近年来,检察机关能否提起民事公诉,特别是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法理基础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和谐社会语境下职务犯罪立法的定位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及死刑作用之夸大、资格刑功能之错位、罚金刑地位之缺失等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从立法上降低贪污罪的构成标准、放宽渎职罪的成立条件、严密贿赂罪的法网设置及废止死刑、改造资格刑、增设罚金刑等.  相似文献   
9.
检察院通过行使抗诉权要求再审,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往往并不立即和直接启动再审程序,尚需通过人民法院的裁定来启动该程序。这一做法与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悖,无端地延长了再审程序的审理时间,应予以改革。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再审案件,应当赋予检察院再审启动权,由接受抗诉的法院立即再审。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案件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理论因其制度理念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而频频被学术界和实务界予以广泛关注,成为我们反思现行司法制度、重塑刑事司法模式的重要借鉴。以此入手,我们还应当进一步联系现行实践分析刑事和解在实践中的案件类型,指引并探讨未来刑事和解案件范畴之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