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0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目前,事业单位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已经结束。如何正确评价两年多来的职称改革工作,并避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当前职称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职称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执行”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应当如何认识我国执行程序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执行程序中,应当贯彻什么样的原则?是坚持“审执合一”,还是“审执分立”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委托、信托和居间合同是相类似的合同,关系交叉、紧密相联,但它们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法律特征。本文试就它们的法律特征及其区别作些论述,并以此求教于同仁。一、委托合同的法律特征委托合同是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在委托权限内办理委托事务的协议。它是以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建立代理关系为前提的。委托合同也叫委任合同。古巴比仑的汉漠拉比法典对委任合同已有专门规定。古罗马的帝政时代,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因交换的需要,于是发生了委任及代理制度。罗马法中,委任契约以无偿为原则。法国民法典承袭了罗马法以无偿为原则,德…  相似文献   
4.
有关诉和诉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与诉权问题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民诉法学者已发表了不少论著,但如何从根本上去揭示诉与诉权的实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称诉权?诉权是为双方当事人所共有,还是为一方当事人所独有?诉权是诉讼中阶段性权利,还是贯穿诉讼的全过程?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家兴 《中外法学》2007,(5):622-626
<正>民事案件种类众多,情况复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官审结的民事案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完全正确无误,有的可能在认定事实上有误,有的可能在适用法律上有误,有的可能在运用法定程序上有误,即使在有些国度法官不负责认定事实,但不能说在适用法律、运用程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民事诉讼法(试行)中,人们对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有各种不同看法:有的将享有部分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看成共同诉讼人;有的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视为证人;有的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律应有上诉权;还有的则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都没有上诉权;有的甚至认为,第三人含义不清,运用不便,不如用“关系人”好,等等。这些不同看法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于不同的第三人具有不同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家兴 《中外法学》1991,(4):19-23,35
<正> 一、对民事诉讼法的认识问题民事诉讼法只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呢?抑或既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又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这似乎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从对许多问题表现出的分歧看,它却仍是一个没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要不要有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容;在诸多的程序制度中,是否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整个法律制度中,有无必要研究审判程序制度与诉讼程序制度的结合与协调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民事诉讼法即使具有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可行性,也必然会缺乏诉讼机制构成的合理性,这就难于避免某些程序制度的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科学,是大学法律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的必修课,正因为如此,也是政法专业自学考试必考的学科之一。怎样学习与掌握民事诉讼法学呢?我结合84年本学科自学考试的情况,以及几年来在大学本科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个人的意见,供  相似文献   
9.
民诉法第一○一条第一款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应制作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一○二条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翻悔的,人民法院应进行审判,不应久调不决。”对于这两条中“送达前”与“送达后”究应如何理解,司法实践中不无争议。由于认识不同,案件处理结果也会因之而异。有这样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0.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不论是在民事诉讼立法中,还是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或者是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呢?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