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2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彤海 《中国司法》2006,(10):99-101
关于诉讼时效问题,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学理的讨论上,已经很多了,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问题了。然而我认为,在诉讼时效名称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尚待解决和商榷之余地,这不仅对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笔者经过审慎思考,并参酌国外的立法及法学理论,发表一些浅见,以  相似文献   
2.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7,(12):78-80
年龄权问题的提出年龄,与人的生命和身体相伴始终,它记载着人和生命的整个历程.是人生命的历史刻度,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任何国家的宪法、民法、刑法典没有也不可能忽视年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刑事责任诸问题。  相似文献   
3.
可能因为执业时间久了,这些年很关心青年律师的成长。近读德肖微茨《致年轻律师的信》一书,很有感触。关于德肖微茨的身份,同行们都知道,他不仅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教授,而且是“美国最不受约束的自由律师和最出色的人权辩护律师之一”。他不仅当过法官,  相似文献   
4.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8,(11):75-77
我国《合同法》颁布实施已近10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感到《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一些规定,对正确执行《合同法》有互补的功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彤海 《河北法学》2004,22(4):99-103
关于中国民法典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梁慧星先生为首的观点主张采潘德克顿式,亦即德式;以徐国栋教授为首的观点主张罗马式,亦即法式,徐国栋称前者是物文主义,后者是人文主义,两种观点相持不下。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资资料的生活方式作为民法典结构的起点,据此对梁慧星的民法典构造模式作了部分修正,并从逻辑和现实的视角探讨民法典的合理结构,进而阐明中国民法典的结构应是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刘彤海 《中国司法》2011,(1):101-102
有些同行常对我说,像你这样读书的律师已经不多了,对此我颇为感慨,律师不愿读书也是有其原由的:一是律师生存压力大,忙着挣钱养家糊口,无时间读书;二是律师们很浮躁,读不进去书;三是认为读书无用,书本知识与现实脱节,时下关系比知识重要。律师们不读书或读不进去书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要想做一个好的律师即称职的律师,  相似文献   
7.
“好意同乘”民事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的交通事故中,因"好意同乘"引发的民事纠纷并不鲜见,但在我国的交通事故立法中,却是一个漏洞。到目前为止,尚无看到理论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司法裁判当中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给法官自由裁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怎样协调和平衡"好意同乘"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编者  相似文献   
8.
刘彤海 《河北法学》2003,21(1):92-95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体现了司法审判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 ,但是现行的法院收费办法如不改变 ,将加重当事人的经济负担。从几个层面阐述法院收费的不合理性 ,应借鉴大陆法和英美法系的先进经验 ,减少诉讼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律师强制代理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律师代理方面的论文或教程,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关于律师修养方面的文章罕有所闻。这个题目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大书,但吾人天生愚钝,笔下无文,只能就大题目下作点小文章,抛砖引玉,俾便引起讨论。窃以为作为一名好的律师应具有临危不惧的品格,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丰厚的法学底蕴。这是律师修养的三大要素,应当引起重视。一、要有临危不惧的品格孔子曾说过“勇者不惧”,但是“不惧”是有条件的,在司法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比如律师享有抗辩权、言论豁免权等条件时,就无畏惧的必要了。在目前的律师代理空间狭小的情势下,律师的“不惧”还是有难度…  相似文献   
10.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3,(12):61-64
法学前辈江平先生在一篇短文里倡言律师应具有的哲人气质,并为“律师的气质呐喊”。稍后,张思之先生也慨叹中国没有哲人气质的律师。何谓“哲人气质”,众说纷纭,江平教授是从律师的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视角谈律师的“哲人气质”的,我觉得谈哲人气质还是要从哲学的层面上予以审视。一、要具备哲人气质,就要具有抽象和概括能力我们有一些律师同行缺少逻辑方面的训练,不懂归纳和抽象,写出的代理词、上诉状、辩护词等法律文书抓不住重点和中心,车轱辘话反复转,无论是法官还是对方当事人都不得要领。按照最新的审判方式须争议双方归纳焦点和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