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刑事案件的法庭审理过程中,辩护律师经常认为卷宗材料不够客观、全面,而进行一些调查取证,尔后在法庭开庭审理时当庭请求宣读提供所收集的证据材料。对于此项请求,当今审判实践通常有允许、不允许和有条件允许三种做法。允许者认为,同意此项请求有助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实。不允许者认为,律师当庭要求宣读并提供证据材料,法律并无此项专门规定,故而一概不允许。有条件允许者认为律师所要宣读并提供的证据材料,应当在庭前交法庭审查过,如与起诉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  相似文献   
2.
[案情简介]被告康某系某公司退休职工,一九七九年九月受家乡某社办厂的委托,为其推销加工的纸箱纸盒。后又为其他三个社办厂担任推销。由于被告曾长期任供销工作,不仅熟悉本公司系统的供销人员,而且十分了解各厂的包装需求。于是他打通了纸箱纸盒的购销渠道,先后为购销双方签订了总金额达五十万元的加工合同。从七九年九月到八二年二月的二年半时间里,被告从上述社  相似文献   
3.
关于在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的定罪问题,在当前法学界抑或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定一罪;另一种则认为应定二罪,这种争论直接影响到是否正确地定罪量刑。因此,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贯彻“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加强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重大刑事犯罪作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被告人张××系某市供销社职工.1984年底张与供销社签订承包经营棉布合同,规定销售布匹总值57万元,一年期满时除偿还贷款本息外,包交纯利润2万元给供销社,其余盈利归张所有.在承包经营中被告人发现布匹中占50%以上的玻璃纱滞销,而该玻璃纱适宜于给傣族妇女作上装面料,乃将玻璃纱运到傣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委托当地个体商户代销.由于对当地情况不熟,经营不善,造成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被告人又因没有及时收回在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生活的伴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不仅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应承担平等的义务,新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民主和睦、团结互助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夫妻间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个别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人,甚至会不顾党纪国法,实施危害对方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蓄意破坏正常  相似文献   
6.
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分子而进行窝藏包庇,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所谓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隐匿住所或为其逃跑、转移提供物质援助.所谓包庇,是指向有关单位提供假证明,以掩盖犯罪事实真象,为犯罪分子开脱罪责.窝藏包庇的对象必须是触犯刑律、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包括犯罪后逃跑的和被逮捕关押后脱逃的).窝藏包庇罪,只能由故意构成,即明知是犯罪分子而故意窝藏包庇的.实践中,与窝藏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作斗争,对正确及时地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对窝藏包庇反  相似文献   
7.
盗窃罪与抢劫罪的界限通常是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案件,犯罪分子盗取财物是在被害人醉酒或药物麻醉后处于昏迷不醒的状态下实施的,对这类案件应定盗窃罪还是抢劫罪,往往会发生争议.现举案例二则,作一比较分析.(一)被告茅某,男,三十岁.一九七二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一九七七年刑满释放后在郊县某社办厂当采购员.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犯罪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故意犯罪,从产生犯罪到实现犯罪,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纯的犯意表示,是不构成犯罪的。只有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时,才构成犯罪预备。在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中,既可能实现犯罪分子预期的危害结果,使犯罪得逞,构成了犯罪既遂;也可能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没有得逞,而构成了犯罪未遂;还可能由于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构成了犯罪中止。对故意犯罪过程中出现的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阶段,在刑法理论上统称为故意犯罪阶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刑法专家,司法实际部门讨论疑难案件,常邀请他参加。他的意见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是他教学、科研、律师辩护相结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知情不举,是指确知他人正在预备犯罪或已实施犯罪,而不向有关单位检举的行为.它与窝藏包庇不同,前者是已知情而不报案不检举,后者是以其窝藏包庇行为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知情不举又与共同犯罪不同,它与犯罪分子所实施的犯罪之间既没有共同故意,也不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