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认可程度,而我国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存在失信于民、公信力弱化的风险。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调查"的调查分析基础,得出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结论;从政府自身、社会时代和历史文化角度探索公信力弱化的深层原因,为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仲裁员制度是保证仲裁质量,发挥仲裁优势的重要保障,是仲裁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本文作者从我国现有的有关仲裁员制度的规范及实践出发,指出其存在的立法上的缺失及具体设计上的缺陷,并就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我国现行仲裁员制度立法上的疏漏、我国现行仲裁员具体制度上的不足、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对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仲裁法》实施后我国仲裁制度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同时对我国未来仲裁制度的发展和走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云峰 《律师世界》2001,(10):39-39
一、仲裁法颁布前我国民商事裁判制度在仲裁法颁布前,我国解决国内社会冲突和纠纷的裁判制度主要是以法院审判为中心的一整套司法制度、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法律程序裁处纠纷的制度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形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调解主要指人民调解,就民商事纠纷而言,也就是诉讼、行政仲裁、民间调解三种方式。其中,仲裁不是作为一次独立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是属于行政裁决的一部分涉外仲裁除外;而民间调解又不是独立的裁判制度,不具有法律上判明是非的裁决权,往往依赖于其他裁判形式或是其先行程序或必经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仲裁发展的思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关于仲裁第三人问题……反对者则主张,仲裁中不应存在第三人制度正是基于仲裁的原则和优点。仲裁的自愿性、保密性、民间性、经济性、法定性等原则和特点,都不允许仲裁第三人的存在。从仲裁的概念看,“显然,无论是一致或合意程序还是非公开程序,都是排斥第三人来的。”①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我国学术界对仲裁第三人的主体界定存在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仲裁前后的实体法上的当事人和第三人与程序法上的当事人和第三人的主体错位、转换以及合并,造成实体法上第三人与程序法上的第三人在定义上的冲突。”②他们认为学术界把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