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谈谈唐朝的受所监临财物罪孙季萍,冯立永唐律中对官吏的职务犯罪做了详细的规定,官吏的失职、擅权、贪脏行为皆有周密的法条加以规范、约束和制裁,以使官吏克尽职守、清廉为政,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本文试对其中的“受所监临财物”略做分析介绍,以期对现实的廉政...  相似文献   
2.
《唐律》中的官吏失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律》中的官吏失职犯罪○孙季萍唐朝的基本法典《唐律》共有502条,其中70余条是针对涉及官吏的失职犯罪问题,足见唐统治者对加强官吏职责的重视。本文试对这些失职犯罪的种种情形分类作一探析,以期有所启迪。一、贻误公事、公文的犯罪唐初统治者针对官府机构臃...  相似文献   
3.
清末报律:在创新和守旧的夹缝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于 190 6年后陆续颁行的一系列新闻法律法规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 ,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闻法的一个典型 ,此后历届政府在内容、形式上对此多有承袭。作者试图通过这一专题的研究 ,以断面剖析的形式对旧新闻法作个小结 ,从一个特别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的法律变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立法监督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季萍  汤唯 《法学论坛》2001,16(3):25-32
立法监督是制约政治国家立法权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国家法制统一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立法监督制度在规范立法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制度本身及其实施效果的疏漏,弥补监督立法的不足以及发挥立法监督的实效,是立法监督制度完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义利观与现代法的价值取向孙季萍冯立永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的重要思想家,是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学派创始人,他的“兼爱”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义利关系论的重要一派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进行了法律监督之路的探索,到1956年,初步确立了法律监督意识,建立起相应的法律监督制度。1957年以后。由于我党对法律监督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度忽视甚至取消法律监督制度,造成社会的非秩序化。1978年以后,这一左逐步得到纠正。社会重新迈向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7.
当下,法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在纠纷解决方面则表现为强调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文章以构建和谐司法为视角,从理论上探讨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农村社会的语境下的存在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监察官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监察官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监察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官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从两汉时候起,监察官员的任命即受到特别的重视,监察官员足够的学识、才干,凛然的风骨、人格,丰富的从政经验、良好的政绩等,都是获得这项任命的必须条件。一、重…  相似文献   
9.
孙季萍 《法学杂志》2012,33(11):47-53
吏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课题,儒、法、道各家理论对这一问题都有论述。以儒家"伦理学"思路为本,以法家"制度化"措施为用,以道家"无为"的形上哲学为指导,儒、法、道各家理论调和兼融,构建立体的权力监督防范网络,是中国古代吏治的有效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行政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季萍 《法学论坛》2000,15(3):108-11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行政法文化建设的第一人,他就行政法的许多理论问题做了重要探讨.他以其"民权"理论为基础,主张官民平等,并力主平衡民权与政府权的关系;他主张依法行政,革除人治弊端;他强调官吏队伍的道德和法制建设,主张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并试图建立现代文官制度;他强调对官吏行政实行法律监督,加强行政监察.这一切都给现代中国行政法制建设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