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法律   2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犯罪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学界之所以对经济犯罪定义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是因为局限于刑法学研究犯罪的方法。这一研究方法产生了两方面的理论偏向:其一,使经济犯罪研究偏离了其应有的目标;其二,使刑法理论产生了混乱。为此,应回溯到研究经济犯罪的意义这一本原问题上,明确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研究经济犯罪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条件、社会危害性及运动规律,制定综合治理措施。作者认为,应该从犯罪学与经济学方向开展经济犯罪问题的研究,围绕上述目的的实现,寻求经济犯罪的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宫晓冰 《中国司法》2005,(10):97-98
在美国,刑事法律援助与民事法律援助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刑事法律援助是联邦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在联邦法院系统和绝大多数州的法院系统审理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能够得到由政府财政保障的法律援助。美国的民事法律援助远不如英国有充分的资金保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两大公证体系的差别 ,实质上是不同国家对于公证制度功能预期的差异。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必须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公证制度的现实基础出发 ,革除现行以大陆法系的独立、专职的强势公证组织形式与英美法系的弱势公证职能相搭配的体制弊端 ,通过公证立法 ,强化公证职能与法律效力 ,以实现其与强势公证组织形式的内在机制平衡和功能协调 ,赋予并完善我国公证制度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适度干预功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党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目标上的重大发展。《决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仅对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在内的“公权力”机构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课题,也对包括律师行业在内的“社会组织”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司法行政机关需要从律师行业的属性、特点和服务对象入手,结合《决定》将律师作为“社会组织”的新定位,以新的思维研究、完善评价律师执业绩效的新标准,并在实践中引导律师发挥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经济犯罪这一日益突出的丑恶现象,如同附在社会肌体上的“癌细胞”,其危害之广、之深、之烈,越来越为人们痛心疾首。经济犯罪是社会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重视并认真研究制定治理经济犯罪的整体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犯罪”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是进入八十年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需要,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曾对有关法律条文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这场斗争的开展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一措施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可是,也有的同志认为,人大常委会关于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的两个决定,会影响法律的稳定性。有这种想法的同志忘记了这么一个基本的原理:任何法律的制定和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构成了我国国家公诉制度和律师辩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国家公诉制度和律师辩护制度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两项司法制度。在公诉案件的审理中,公诉人和律师作为将这两项司法制度付诸实施的直接体现者,他们的职责都是根据事实和法律,保证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  相似文献   
8.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是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使自自的商品区别于其他同类商品,而使用的特殊字样、图形和记号。其主要作用是(一)作为同类商品的区别标志。同一类商品,从外形上往往难以区别,商标的采用  相似文献   
9.
对为谋取私利行贿者给予行政的、经济的制裁,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者给予法律制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无异议。但是,对打着“为公”的旗号,实际上是为谋取私利的行贿者,换句话说,对为谋取单位的“公益”而进行贿赂者是否应该依法制裁,理论上很少涉及,实践中往往因其“不是谋私利”、“动机是好的”、“不这样办不成事”、“单位群众通不过”等等理由,不予任何处分,最多也只是为掩入耳目而轻描淡写地进行“批评”、“责令检查”、“下不为例”。结果这类违法犯罪活动非但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为引起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有必要谈谈对“为公”行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消费变迁对贿赂犯罪的影响宫晓冰本文侧重从消费角度研究公职人员产生权钱交易的思想动机,亦即从公职人员群体而不是从个别公职人员的消费变迁来探究消费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行为与公职人员权钱交易的内在关系。一、公职人员的消费行为是决定其权钱交易动机的主要因素(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