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法律   9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意大利刑事诉讼在历史上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模式,1989年意大利大力借鉴美国的对抗制修改《刑事诉讼法》使之成为混合模式的代表.但是Knox案引发了美国对意大利刑事诉讼的诸多质疑,包括允许多种诉讼并存同一审判、公诉人使用品格证据、法庭不隔离陪审团、法官在判决意见中假设犯罪动机等.我国刑事诉讼的演进路径与意大利相似,Knox案在美国的争议有助于加强对意大利混合制和美国对抗制之差异的了解,进而有助于对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法官的司法伦理基础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岳悍惟 《法学论坛》2002,17(6):105-110
司法制度设计本身及司法运行实践表明中国法官地位不高 ,这与法官本应具备的极高社会威望相悖。而出现司法不公时 ,公众往往对法官进行道德先究 ,法官整体的司法伦理匮乏又使公众道德先究的结果更加不利于司法公信力。因此要想使中国法官也具有西方法官神坛的地位 ,司法伦理可谓之基础。司法伦理具有底位、中位和高位三个层面 ,它要求法官具备良好的司法伦理道德素养并使之制度化 ,从而构建一个规范、养育及运用它的理性环境。  相似文献   
3.
岳悍惟 《人权》2011,(3):60-61
人权进入法律领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认为先于国家和高于国家,这部分仍被直呼为人权;另一部分后于国家和基于国家,认为它们是与政治共同体紧密相连的权利,这部分被称为公民权。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统一于人权是一种法的权利,是被宪法法律化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岳悍惟 《人权》2014,(2):53-54
反对自我归罪权,又称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人享有不被强迫成为对自己不利证人的权利。在现代法治国家,反对自我归罪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权利,而且被视为一项宪法特权。①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农民的人权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使农民人权观由群体权利观发展为个体权利观;农民人权的两大实质性内容--平等与自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只关注平等、漠视自由转变为既关注平等、又珍视自由,农民的财产权也有实质性的发展;农民人权保障体制也逐步健全.  相似文献   
6.
7.
民事诉讼中判断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涉及电子证据的民事案件中 ,由于影响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因素很多 ,对它们都予以审查是不可能的 ,这时就需要根据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标准来判断 ,必要时应采取“高度盖然性”标准 ,这是判断证据真实性的最低标准。采用这一标准有助于法官在证据的真实性没有确凿把握的情况下进行裁判 ,避免了犹豫不决而导致的拖延诉讼或拒绝裁判  相似文献   
8.
人权乃是人之为人所应坚持享有的一种宪法资格,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因此,宪法关于人权保障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人权保障的状况。一、中国宪法人权保障体系的现状(一)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新中国建立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谈人权而色变,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宪法中的权利仅仅是被视为与国家的公权力相对应的公民权利来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角色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家农民和社会农民是针对农民的状态所作的界定.前者是强国家、弱社会的产物;后者则以农民自治为特征,以法律设定为界限来构建国家与农民的良性互动.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正是国家权力在农村领域的大范围退出、社会空间在农村扩大的必然结果,变迁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凡是农村能够自治的地方或事物,均由农民自己处理;只有对农村难以自治的事物,才交由国家处理.这种转变有着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