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7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晋乐府诗集中出现于太康之前,与西晋诗人多“寒素”出身,追求以儒学、文章入仕有关。受西晋礼乐的影响,西晋乐府诗具有雅化的特点,既正视现实、重视道德,又极力追求词采繁富、刻划精工,体现着自觉为政教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沈约的咏物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约咏物诗不同于前代咏物诗抒怀写心的传统特征,其情志内涵苍白萎缩而描摹刻划铺张生动。其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人格价值取向、创作方式、吟咏对象难于立意等外部因素;二是单纯追求描摹刻划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陆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情感的表现,而后人却认为其诗"不见情性".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陆机诗虽然注重情感抒发,但由于其精神情感处于复杂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意义虽然不大,却难以抒写传达,从而导致陆机诗歌情感内容偏于浅淡的弱点.同时陆机"立象以尽意"的以理性分析见长的诗歌观念和"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诗歌情感内容的动人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认为苏轼思想是“大杂烩”的观点,从论述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特点入手,指出非功利的审美化是其人生态度的特征所在,也是苏轼用以联结儒道释三教并与之交融、最终使三教思想在其身上合为一体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5.
面对先秦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归因于统治者的暴政,庄子归因于统治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孟子希望统治者行善政,庄子主张“无治”与“返朴”;关于个人修养:孟子注重外放性的“内圣”与“养气”,庄子则主张内敛性的“逍遥”。  相似文献   
6.
曹植之失志,是被“夺志”;阮籍之失志,则是“弃志”。失志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心境、安顿身心的方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的差异。曹植因失意而痛苦,却无法忘怀已被剥夺的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安顿身心;阮籍孤独而苦闷,怀疑甚至否定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曹植采用比兴的手法,抒情中带有“缘事而发”的乐府精神;阮籍则意欲摆脱具体事实,注重更为纯粹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7.
曹植之失志 ,是被“夺志”;阮籍之失志 ,则是“弃志”。失志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心境、安顿身心的方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的差异。曹植因失意而痛苦 ,却无法忘怀已被剥夺的志向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安顿身心 ;阮籍孤独而苦闷 ,怀疑甚至否定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曹植采用比兴的手法 ,抒情中带有“缘事而发”的乐府精神 ;阮籍则意欲摆脱具体事实 ,注重更为纯粹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