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高管“问题薪酬”的董事问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遇高管薪酬,董事就可能基于互惠和群体思维等情景以及单纯接触效应和框定效应下的生物本能,无意识地"董董相护",高管"寻租"如愿以偿,自应对董事问责。理性回路下的注意路径不能对情感回路下的"董董相护"对症下药,实际上放纵了高管"问题薪酬"。以诚信路径予以涵摄,则可以不枉不纵。是否构成"董董相护",需借助于高管薪酬的合理性进行推论。基于高管薪酬合理性边界的模糊性,拿捏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指针,借助高管薪酬的标准、水平和结构的合理性,厘定相应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2.
华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其治理结构的家族化 ,创业者家族能够将企业控制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家手中。至于如何才能获得并牢牢地掌握企业控制权 ,中小企业和所有权相对较为分散的大型企业有所不同。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由于通过高度集中所有权从而集中控制权 ,其股份不能够多元化 ,不能吸收外部资本 ,致使多数华人企业长不大。对于所有权相对较为分散的大型华人企业 ,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往往采用暗箱操作 ,既不具有透明度 ,也不利于吸引外部投资者 ,不但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而且由于创业者家族掌握的控制权与其所有权不对称 ,具有从事高风险投资和压榨小股东之倾向 ,此乃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朱羿锟 《法学论坛》2003,18(2):79-82
欧盟公司法的国际化协调在涉及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领域遭遇立法僵局 ,绕道而行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90年代兴起的“准法”这种中间调节机制消融了这些坚冰 ,成为进一步走向融合与趋同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论董事诚信义务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公司法之母的特拉华州法院的司法意见主张董事诚信义务具有独立信义义务地位,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公司法上"注意、忠实"二元结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对此形成了等同合同义务说、等同信义义务说、附属核心义务说以及独立信义义务说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董事的诚信义务可以并且应当作为一项独立的信义义务予以确认,与传统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并列,从而构建董事信义义务的三元体系.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薪酬:正当性危机与程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羿锟 《法学论坛》2004,19(6):5-10
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已是大势所趋,但经营者自定高薪,已引发了正当性危机,而程序公正对于经营者薪酬的正当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建立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具有独立性、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薪酬程序规范,以遏制经营者自定高薪,使其具有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欧盟公司法的国际化协调在涉及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领域遭遇立法僵局,绕道而行 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准法”这种中间调节机制消融了这些坚冰,成为进一 步走向融合与趋同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高管薪酬包容性增长乃企业团队团结与合作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绩效相关性并不能等同于包容性,引入高管与员工及其团队内部薪酬的差距这一维度,可以弥补绩效标准之不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囿于企业内生机制失灵和政府监管长效机制的缺位,高管薪酬非包容性增长之势头并未得到扭转。高管无功受禄,非但不能带来公司相应的成长,甚至会侵蚀股东和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应有利益。为高管薪酬包容性增长提供制度供给乃是国家的责任,包括激活内生机制,构建与高管人力资本相适应的薪酬监管长效机制,着力发挥内生机制与外部引导监督机制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还贷承诺及有关协议违反《担保法》为切入点进行规制,并非最佳选择。从法律上理顺对本级总预算和本级预算的审批关系,明确规定本级预算由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坚持预算的年度性,严禁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直接跨年度批准预算支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地方总预算的审查权和备案权,建立和完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决议的备案审查制度,将其纳入地方人大监督的制度化轨道,回归宪法有关制度设计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朱羿锟 《法学研究》2010,(3):92-105
董事决策受到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影响。董事可能因互惠、群体思维和群体偏好而无意识地“董董相护”,大脑在单纯接触效应、框定效应、群体共同行动以及恐惧性反应下的认知偏差和生物本能也可能自发地“董董相护”。对于这种结构性偏见的问责,理性范式下的忠实路径过于苛刻,注意路径又过于尊重,亦步亦趋地与其相挂钩的中间审查标准亦无能为力。诚信路径契合了结构性偏见下董事问责的制度需求,通过对董事决策实施合理性审查,填补问责空隙,增强对这一中间地带问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证券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系统性偏袒,集团诉讼、团体诉讼、选定当事人模式等各不相同.在解决系统性偏袒、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集团诉讼与团体诉讼具有相对优势,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整合其优势以矫正系统性偏袒,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