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地方立法制度的完善李双元,蒋茂凝我国的地方立法至今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赋予地方较大的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私法关系中解决法律选择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为什么要专门讨论法律选择的方法问题凡是了解国际私法性质的人都知道,国际私法是在解决法律适用冲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主要是解决内外国法律选择适用问题的。因此,一谈到国际私法,就会自然联系到要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和适用外国法。可是,法律作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本是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的。那么,内国法院在处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时。为什么竟要去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和适用外国法呢?这是自国际私法产生以来,一直为国际私法学家们探讨、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房屋拆迁中的公民宪法权力及其实现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对合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房屋权是最基本的私有财产权之一,但在立项、签约、补偿、拆迁、安置等房屋拆迁过程中还存有损害被拆迁人权益的种种现象,对此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加以规范:依法优化行政管理,建立良好的拆迁市场秩序;遵循宪法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房屋拆迁纠纷,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有关行政部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逐步完善健全有关保护公民财产权的具体法规并择其要者先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职能与法律体系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一种历史现象,法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既是法律科学主要的存在依据.也是法律科学基本的研究对象。承认已有的法学研究工作尚未穷尽法律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开辟法学研究新领域并推动法律科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上述认识,在对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动态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法律趋同化”的概念。我们所讲的法律的趋同化,乃指不同国家的法律,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在国际交往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其表现是在国内法律的创制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理念是高于法律观念、法律表象和法律意识的理性认知形态,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把握和建构。它不仅具有认识论功能,而且具有方法论功能,有助于人类认识隐藏在其所使用的法律工具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正确地运用周延的态度来审察法律问题,科学地指导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各环节的工作。因此,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弄清法律理念的定义及功能,又必须历史地审查法律理念在中国法律现代化演进历程中的嬗变情况,准确地把握住中国法律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构筑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理念准则,为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导引。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对国际私法性质与功能的再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私法适应国际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国际社会关系的变迁而发展。国际私法适应现代国际社会关系新走向而在基本精神上呈现了转换态势。国际私法基本精神之转换将引起国际私法制度系统的重大变革。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增强国际私法立法的科学性,提高国际私法作为解决国际民商法律冲突工具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国内法中,对“公共秩序”(ordre public)或“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这个法律概念,普通法与罗马法所赋予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在普通法国家中,它意味着法院不应强制执行一个其履行会与社会基本道德原则相低触的,或者与重大社会利益相违背的契约;而在罗法国家中,它却主要是指某些直接适用的强制性法律(loi d’application immediate)不能因当事人的约定而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8.
1986年4月12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一重要规定表明:产品责任,指制造者或销售者(有时也可能是运输者或仓储者等)因提供不合格的瑕疵产品而致他人人身或财产上的损害所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这个定义,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关于产品责任的定义,在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第239/76号法令,为管理在葡萄牙的外国投资制定了一个法典,对外国投资规定了一般条件,并确立了在接受这种投资中的权利和保证。这个法典所确认的原则,是承认外国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只要它符合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经济政策的总方针。该法令的目的是要在保证国家利益和鼓励外国投资人之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一章总则最强联系的原则(Grundsatz der St(?)r-ksten Beziehung)第一条 (1)与外国有连结的事实,在私法上,应依与该事实有最强联系的法律(Iegal order)裁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