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包含历史哲学、历史-社会理论、历史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三个层次。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对剥削、贫困、解放和社会主义在道义上的关切,以及他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阐述,对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展望,始终作为价值理念包含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和经济解释"之中。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到《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试图使基于人道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构成一种"革命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杨胜荣 《思想战线》2002,28(6):126-129
世界地图在明清时期传播并成为中国人常识观念的一部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心态上的认知障碍:历史上中国人一方面与异域的交往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断扩展,同时却固守"华夏中心"的观念,认为自己不仅在诗书礼仪方面,而且在地理方位上也居于地球("天下")的中心。真正使中国人接受世界地图的,不是西方知识的传播,而是其枪炮。以传统天下观解体为契机,知识结构转换引发的价值危机构成了中国文化重建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3.
错误交付案从实体法角度看涉及到民刑法规竞合,从程序法角度看属民刑交叉案件,涉及到一系列程序处置和衔接.法条竞合造就了对同一行为的不同法律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责任追究上的冲突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困难.对拒不退还错误交付之财物的行为,在民事上成立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成立并不阻却侵占罪的成立,侵占罪的成立除了存在不当得利,还应当满足主观条件和行为条件.目前我国错误交付案的刑事救济制度不仅在实体法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相关刑事诉讼制度也存在问题.为此,建议重新界定侵占罪;有条件地将情节严重的拒不退还错误交付案纳入公诉案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民事和刑事救济衔接制度.  相似文献   
4.
审判公正是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原则。其中,程序公正至关重要,刑事审判程序公正与否是决定刑事审判实体公正与否的首要前提。刑事审判程序公正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行法学学说中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乃至程序虚无主义观点,我国法律制度在刑事审判公正原则构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和平与发展"构成中国所认识的"时代潮流"的硬核。在这个硬核之上,又逐渐叠加了"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外交话语表述方式经历了从批判性话语到"建设者的话语"的转换。从中国政治领导层把握或认知当下世界形势的立场、视角来看,中国一方面反对这个秩序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同时又认同、维护乃至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体现了中国与当下国际体系的"自由主义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五四"先贤所拥戴的"赛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多重意义:现代科学及其技术应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现代科学还扮演着通过知识启蒙重塑社会文明的角色,而科学世界观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重新理解,则构成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深层内核."五四"以来科学世界观建构的主要教训是避免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在知识和技术、道德和信仰、审美和艺术之间保持平衡与和谐,通过文化实践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念和完整的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包含三种文化要素: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视野和信念;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现代国际体系的秩序规范;植根于中国古典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三种背景文化之间,既有兼容的成分,也存在结构性张力。在中国以市场化取向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和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外交实践中,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逐渐从紧张、冲突达至融合。蕴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国际秩序观和政治世界观,乃是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李红专  杨胜荣 《求索》2007,(11):118-120
吉登斯以结构化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使用了类型学的分析来划分社会类型,运用多维制度框架来揭示现代性的“断裂”,从而构成其随机性(或偶然性)的社会变迁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