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货币以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换世界.作为现代社会秩序维系的核心要素,货币既是人类个体从主观世界走向客观世界的中介环节,又是国家规范秩序和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货币既是公私法规范体系产生发展的秘密,也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紧张关系的聚焦中心.在权利和权力的合作竞争中,去除金银本位的国家纸币体系应当遵循货币运动的内在伦理边界,寻求货币权力和货币财产权之间的和解,通过货币治理法治化,以货币民主、货币非国家化等规范框架限制货币走向极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古罗马民事诉讼制度发展史的分析,揭示其发展的内在特征,并通过对特征的认识发掘法治发展的规律即诉权创设权利的模式、公法私法分离融合运动、自然演进为主导的制度形成过程,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是他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理论构建中形成的。一方面马克思在市民社会分析批判的宏大主题之下指出了现代人类的归宿即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依托这一社会发展历史境遇赋予法律作为反映者和施予者的双重角色,阐明法律在自身矛盾推动下的辩证运动及其此运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正义价值观,可知其根源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经济环节,并通过政治解放的路径,最终在“人的解放”这一哲学问题上得以解决。文章同时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恩。  相似文献   
5.
法律人类学发展的逻辑规律直接以文化理论的运动为内在驱动力,文化理论建构的方向引导着法律人类学所关注重点的变化;同时,法律人类学由进化论的文化视角,经功能主义文化观再转向文化的法律多元,最终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法律文化建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樊晓磊 《理论月刊》2023,(8):140-151
法治建设初期,以政策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将习惯当作化解纠纷的依据之一。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立法引导、行政主导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方案却导致习惯与法治的分裂、习惯与现代化的对抗。尽管经由国家制定法体系的直接或间接确认,多数习惯已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体系的内部,从而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分裂与对抗。但法治实践中依然存留部分未入法习惯,游离在制度规范边缘,一方面其并未获得法治的制度接纳,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解释、司法的自由裁量和执法的技术性规避等方式,进入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看到,现代法治并没有对未入法习惯的制度融入形成根本阻隔,该类习惯依然是法律解释、漏洞补充,甚至是技术性制度妥协策略中的重要法源。未入法习惯与现代法治的这种复杂的制度和解,充分证明了建构主义法治理论和“自生自发秩序”法治理论解释的有限性,也论证了现代法治与传统根基的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主发展成为全球法治建设中的独特景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