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鉴于民事案件执行中时有发生的职权滥用、程序不公等现象,加强对民事执行程序的检察监督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立法机关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仍未提及民事执行程序的  相似文献   
2.
论当事人之诉讼促进义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是现代各国为阻止诉讼程序滥用、防止诉讼程序滞延而提出的旨在促使当事人积极行使其权利和推动程序之迅捷进行的行为规范.其主要表现于诉答程序、证据交换、审前意见交流等诉讼阶段,违反之将承担诉讼上的不利后果.我国民诉法对此规定显有缺失,应对其做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无论我国的民事执行权依据何种权力分立标准,在学理上如何归类,都不能独自游离于检察监督的体系之外。最高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拒绝执行程序的检察监督,不仅违反宪法的规定,而且有篡夺立法权之嫌。没有监督的民事执行权难以获得正义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王合静 《法学评论》2012,(4):134-139
民事判决理由乃是司法者对其行使审判权作出裁断结果的说明和阐释。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已成为衡量司法裁判正当性的内在品格。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关涉到法官适用的裁判规则、判决理由的受众主体、判决理由的程序性以及判决理由的语境要求等要素的妥适配置。  相似文献   
5.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是构建大调解机制的核心方式,对三者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大调解机制建设的成效。三者在实践中的运作状态是构建其相互协作的逻辑起点,本文指出应在法规范的范围内构建三者合理的运作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6.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重法律规则的宣讲技巧,同时,应对学生受众群体讲授法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二者的精巧结合构成案例教学法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我国立法设置了多重第三人权益救济之程序,配置于诉讼各阶段,适用于不同之情形。通过对第三权益程序救济功能的探讨和程序间适用冲突之厘定,实现程序配置的自洽性和合理性。同时,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审理程序和裁判对象等加以明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民事判决的终局性——既判力论与民事再审制度的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判决的终局性表示生效判决的效力.既判力论是保障民事判决终局性的诉讼终局点的理论.民事再审是和既判力法律效果相排斥的制度,动摇了民事判决的终局性.既判力与民事再审制度相衡平的支撑点是民事判决终局性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规范意旨在于,以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权为制度核心,回应民众诉权正当化保障的诉求。从新的条文看,法条的文本意义与当事人对再审程序应然的现实要求方面,出现些许误差,表现在再审受理审查法院的级别设置和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等方面。希冀在民事诉讼法全面修订时,可以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