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1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法律条文的句式探讨●重庆铁路公安处王焱林法律条文的句式,是指为了表达法律规范而体现于法律条文中的句子组织形式,简称“句式”。它是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选择使用何种句式,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一、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成分复杂、形体较长、字数较多,表意丰富...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非法制造、运输、买卖、携带刀具较为普遍,尤其是携带管制刀具极为突出。据一些地区调查,40%的违反治安管理人员和80%的盗扒人员都身带管制刀具。1988年某公安分局缴收管制刀具5000余把,其中乘警队在旅客列车上收缴1500余把,占总数的30%。这种情况应引起司法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一、非法携带管制刀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综合治理过程中,我国广大农村和某些街道恢复和发展了群众自治性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的乡规民约。在短短几年中,乡规民约对维护社会治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引起注意和深入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乡规民约?我认为它是介于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行为规范,是我国人民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自发地制订的一些在局部区域内遵守的  相似文献   
4.
一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外的治安罚则(本文为表述方便,故简称为“其他治安罚则”)是指除《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中有关治安处罚的规定。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人民银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居民身份证条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在铁路大包干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铁路职工违法犯罪活动增多,对铁路运输生产危害增大,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为此,笔者就1985年至1987年重庆铁路分局职工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表现,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以达到遏制违法犯罪,确保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 张某,男,24岁,某乡村民。家中房屋将塌,为修理危房而四处筹措款源未果。某日途经火车站,见车上装有铝锭,遂产生盗窃铝锭卖钱之念,当即爬上列车。当列车运行至区间时掀下铝锭。共掀下5锭,共计75公斤,价值500余元。不料其中一锭碰到路基边上的巨石,反弹回来掉在道床上,致使列车脱线,影响列车行车两小时,损坏钢轨枕木等轨道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3万余元。张某欲逃离现场时被职工捉获。  相似文献   
7.
<正> 罚款和罚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学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罚款是行政机关对不够刑事处分的违法行为人,依法强制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量钱币的行政处罚。罚款区别于作为一种刑罚的罚金。(《法学辞典》第509页) 罚金是法院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强制被判刑的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量钱币的  相似文献   
8.
铁路职工失职造成运营安全故事罪(本文简称“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是1997年3月修订《刑法》时,在《铁路法》的基础上,确立和完善的新罪名。认真探讨和正确认识该罪的构成,廓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惩治铁路职工的渎职行为,维护正常的运输秩序,保障公共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分子管理国家和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为了正确适用这一刑罚,本文试对以下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剥夺言论自由限于政治性的言论自由是公民重要权利之一。其特征是:(1)它是自始至终受法律制约的权利。公民受宪法赋予取得它,受刑法剥夺而丧失,行使权利时还要受法律约束,不得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正> 隐匿罪证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罪,但刑法学方面的书籍论及的不多,连高校法学试用教材《刑法学》(修订本)都未论及,即使有几本论及的,对于该罪的定义、特征却表述得笼统含混,归类问题也值得商榷。本文试就以上问题略陈管见。一、定义:例1、“隐匿罪证罪是明知证明犯罪的证据,而故意隐匿的行为。”(《新编法学词典》第945页);例2、“隐匿罪证罪,是指把足以证明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活动的证据隐匿起来的行为”。(孙膺杰、周其华《《实用刑法读本》第510页);例3、“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