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于法官考评机制的改革不应仅仅关注考评内容的科学化——这只是现代型考评机制的一个方面。现阶段,法官考评机制的真正症结在于筛选功能的丧失、领导重视的缺位和独立机制的取代(如:中层干部选任和审判职称晋升机制)。因此,如何实现法官考评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协调与其他独立机制的关系将成为决定法官考评机制未来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十余年间,我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逐渐呈现出"相马"和"赛马"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从实效看,"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却已然萌生:选任机制缺乏基本的连续性与起码的统一性,并且表现出对竞争化的偏好与"迷信"。这些新问题既是我国法院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也是司法改革中强调的自下而上的"地方试点主义"路径的必然结果。正因如此,当前司法改革方案中试图建构的,省级统管的一元化选任模式可能在推行中遭遇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3.
"案件过滤"是介于"非犯罪化"和"案件分流"之间的一个概念。案件过滤机制最为核心的功能就在于将不应追诉的案件及时过滤出刑事诉讼,从而避免错案的产生,提升整个刑事司法系统的精度。我国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呈现出"单轨制"和"非独断"两大特征。两者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错案被及时过滤的可能。这也是我国刑事错案产生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当前部分地方推行的,力图追求法院在大调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实践的反思,并试图通过论述证明:法院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很难真正地扮演起大调解中的主导角色。这与执政党对法院的定位、社会公众对解纷机构的选择倾向和司法的固有限度息息相关。法院的这种角色决定了其在追求大调解格局主导地位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的采用虽然极大提升了法院解决疑难纠纷的能力,但却同时进一步限制了法院对主导地位的追求。二律悖反的事实说明准确定位才是法院在大调解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公众对美国司法的认知存在诸多误读。其中最为核心的误读就是错误地把联邦的实践当作美国本身。在此影响下,公众自然也就将美国联邦法官高素质与终身制等同于美国法官整体的精英化。此外,作为公众对美国司法认知重要来源的法治剧,其提供的信息也不甚精确。在法治剧中"频繁出镜"的陪审团,在现实中已是"日薄西山"。在诸多误读的共同影响下,公众往往认为,美国司法体系享有极高的威信,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厘清这些误读对正确认识美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禄生 《法学》2014,(4):126-134
现阶段,我国强奸案中尚未形成被害人性品格证据的适用规则。这导致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能否适用以及如何适用该证据形成了激烈的争论。反观美国,在"强奸盾牌条款"出台40年后,司法实践逐步形成了适用被害人性品格证据的特定规则。该规则在平衡保障被害人隐私和被告人权利的理念之下,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性品格证据可采性的区分。以美国较为成熟的经验为参考,我国被害人性品格证据的适用规则应遵循平衡保障的基本理念,以"合意"和"可信度"为证明对象,根据相关性对性品格证据的证据能力进行分类,并通过合理的程序对证据的证明力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新制度主义看来,人民调解的复兴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强烈扩张冲动影响下所进行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为了获取人民调解组织在当下中国制度环境中的正当性。在此过程中人民调解不断改变组织结构以适应制度环境对正当性的定义,因此人民调解组织的结构就日益同构化。同时,由于不同位阶的制度环境型塑了多样的正当性需求,人民调解组织的行为和结构就势必会发生断藕。新制度主义为我们评析人民调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智能技术赋能政法改革,既是政法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延续,也是司法领域智能化建设的拓展。通过在优化职权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办案制度、强化人员管理与改进公共服务等维度的应用,智能技术赋能政法改革日趋深入。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的智能技术赋能政法改革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政法机关运行逻辑嬗变,呈现出依靠智能技术后发优势弯道超车,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三期叠加的特征,其深层动力来源于国家主导下的政法协同与科研动员,以及地方试点的选择性控制与竞争性扩散。虽然智能技术为政法领域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仍然在技术构成、资本分配、数据分布、资源投入、制度配套等方面面临结构性困境。中国特色与结构困境的“时空同在”表征了智能技术赋能政法改革的时代图景。未来应当通过开展领域技术创新、推动领域设计正义、促进领域数据共享、强化领域一体规划、完善领域配套制度,将智能技术赋能的政法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10.
<正>最高人民法院在2015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2014—2018)》(下称"四五纲要")第48至53项为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尝试分析上述改革的内容,并对其进步和不足做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