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法律   6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缓刑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在宣判刑罚时根据情况把执行延缓一定的时间,倘若经过缓刑期而不犯新罪,就认可刑罚权的消失。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缓刑制度以来,司法实践中开始大量适用缓刑,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就缓刑立法的本意而言,缓刑的适用无非出于下列动机:一是消除短期自由刑弊病的消极的职能方面;二是  相似文献   
2.
对刑法中行为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行为问题是困扰刑法学界的一大问题,何为行为的问题不解决,何为犯罪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其它的刑法理论也便失去依托。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一切刑法理论研究的基础。 行为,“乃人之外部态度,亦即依意思支配可能支配并具有社会意义之身体动静”。“行为的概念是:一个(有责任能力的)主体所实现了的(自由的)意志”。也有人认为“确定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应以刑法规范为标准。”德国更有学者认为行为只有有了责任的前提以后才能称为行为。而意大利刑法学界则将行为界定为具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人的举止。对于行为的分类,外国刑法学家将行为分类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我国有的学者也有将行为划分为多种含义的,如“最广义行为、广义行为、狭义行为”,“有意行为、无  相似文献   
3.
刑法上计算机犯罪概念之提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计算机犯罪问题严重冲击了现行的刑法理论,通过计算机犯罪在客体及客观方面的特殊性--如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的统一性(无行为性)、犯罪客体的不明确性等的探讨,提出了刑法上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4.
非纯正不作为犯理论的司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秀春 《山东审判》2007,23(2):55-59
非纯正不作为犯理论目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在司法实践中尚未得到应用。但非纯正不作为的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又大量存在,给司法人员造成许多困扰。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解读非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构成问题。把握住非纯正不作为的作为义务问题、危险性判断问题、作为可能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了非纯正不作为犯犯罪构成问题,解决了非纯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构成要件的等价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行刑法框架下的电子商务犯罪及其处罚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秀春 《法学论坛》2002,17(1):52-55
目前对电子商务领域犯罪的处罚面临许多问题。立法并非万全之策 ,必须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内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刑事司法解释 ,将电子虚拟的世界现实化 ,从而利用现有的刑法资源 ,对电子商务犯罪进行处罚 ,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现状及调查分析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基本上还是比较高的。1980年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中为被害人的地位规定了三种情况:如果被害人依法提起自诉,就成为自诉人,属于抗诉一方的当事人;如果被害人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就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而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既不是证人,也不是当事人,而是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与人。1997年刑法确立了罪刑  相似文献   
7.
犯罪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本文根据达尔文对人类的研究,探讨了犯罪的人性方面的原因,包括遗传、变异、返祖现象、生物欲望等等.同时亦从人的社会性等方面论述了人类自身对犯罪的免疫,说明法律的根本是关怀人,法律应当注意到人性,人的社会性,而非其残酷的严厉性.  相似文献   
8.
刑法学领域有三种犯罪构成模式 ,这三种犯罪构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是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方式不同而已。以“分析性思维”为特点的西方人和以“对立统一之综合性思维”为特点的中国人在社会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我国的犯罪构成在节省司法资源、保障人权等方面要优于国外的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