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腐败现象也在滋生和蔓延,其中党政一把手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腐败现象尤其严重.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必须把一把手作为反腐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法治认同是法治社会运行的基础,反腐败斗争应该关注人们法治认同的形成。法治认同的形成与反腐败的目标、手段、体系、绩效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反腐败斗争要促进法治认同的形成必须满足一系列基本条件:反腐败目标的集成化、反腐败手段的合道德性、反腐败体系的法本位结构、反腐败致治的良好绩效以及反腐败对社会生活的合理引导等。把握反腐败法治认同的形成机理,有利于促进反腐败斗争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馨 《传承》2011,(9):24-25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扎实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就必须畅通党群沟通的渠道,建立良好的群众意愿表达机制。然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高校的群众主体却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意愿表达的困境。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健全群众意愿表达机制的意义,分析高校群众意愿表达的困境及成因,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健全群众意愿表达机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秦馨 《前沿》2010,(23):175-179
腐败印象会侵蚀、摧毁人们精心构建起来的制度和心理防线,直接关系到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建设者应找准腐败印象的产生根源,克服传统认识及其方法的局限,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讨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以有效解决腐败印象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是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腐败涵义的诠释较多,但对反腐败涵义的诠释重视不够。反腐败是人类维护和改善共同体生活的一种斗争形式,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组织都可能成为反腐败的主体,反腐败的本质是通过规范权力运用以塑造社会,反腐败的未来发展是充分实现其法治认同功能。深入探察反腐败的理论内涵,可以为反腐败的"标本兼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农村“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与人的现代性差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馨 《求实》2009,(Z1)
从我国社会矛盾的基本表现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把矛盾分为"利益性社会矛盾"和"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两种类型。"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地位、权力和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分配的不公平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争夺。"非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思维方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一些部门和地区出现利用公共权力将腐败行为合法化、制度化的现象,显示出腐败制度化的倾向。腐败制度化倾向会摧毁人们反腐败的信心、增加反腐败工作的难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廉政文化的建设成效和政治廉洁目标的实现。建设者必须找到腐败制度化倾向的产生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消除,以推进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秦馨 《传承》2011,(15):57-59
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的一种成才途径,育人是其基本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引导与激励、约束与规范、提升与拓展、塑造与辐射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但目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必须从认识、组织、保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提高党内民主意识,建立健全党代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制度,完善党内权利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而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运行的基础。要保证党内民主的良好运行,必须重视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有赖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实践的不断深入,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