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对重复违法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临床学、监护情况等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其重复违法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表,对2007—201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156例重复违法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登记及分析。结果重复违法者中,男性、26~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未婚者居多,农民和无业为主。人均违法3.26次,案件类型以故意伤害(34.6%)、杀人(15.7%)为主。56.4%的患者在发病5年以内出现首次违法行为,55.8%的患者在首次违法行为后的1年内出现再次违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多为精神分裂症(63.5%)。评定以无责任能力(61.5%)者为主。44.9%的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34.6%的患者无人监管。首次违法行为之后未进入法律程序的占66.0%,申请进行精神疾病鉴定的仅7.1%。结论重复违法的精神障碍患者多为低文化、低收入群体,就诊率低,监管力度不严。为有效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再次违法行为的发生,需构建良好的精神疾病治疗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眼动追踪在测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40名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实施模拟犯罪后利用眼动追踪仪记录其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的瞳孔直径、注视时间、注视点和眨眼次数,对照组直接采集眼动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估计眼球运动参数甄别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相比,平均瞳孔直径减小、注视时间延长、注视点减少(P<0.05),但眨眼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注视时间与注视点呈负相关(r=-0.255,P<0.05),平均注视时间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负相关(r=-0.218,P<0.05),注视点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正相关(r=0.09,P<0.05)。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0.621和0.580。结论眼动追踪仪所测得的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于测谎。  相似文献   
3.
王彬  胡峻梅  李宝花  胡泽卿  林勇 《证据科学》2007,14(1):I0024-I0028
目的 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精神障碍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犯罪学和人口学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标准的206例被鉴定者进行犯罪学特征和人口学资料的收集.根据鉴定诊断分为精神障碍组(167例,81%)、无精神病组(39例,19%),对两组的犯罪学特征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精神障碍暴力犯罪者男性为154例(92.2%),女性13例(7.8%),40岁以下者133例(79.6%),小学文化水平以下者93例(57.7%),农民和无业者133例(79.6%),未婚者和婚姻家庭不健全者104例(62.3%),并且与无精神病组相比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精神障碍组与无精神病组比较分析发现作案预谋(χ^2=40.22,p<0.01)、目标确定(χ^2=32.843,p<0.01)、作案后表现(χ^2=36.979,p<0.01)、作案动机(χ^2=82.333,p<0.01)、与被害人的关系(χ^2=23.138,p<0.01)、自称遗忘(χ^2=36.229,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犯罪多为突发性,常无预谋,目标多为临时确定,多无动机或动机不明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案后多无反侦查表现.无论有无精神障碍,暴力犯罪者多为40岁以下未婚青壮年男性,且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  相似文献   
4.
238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精神病这一诊断用语在精神科临床很少使用,但是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特别是涉及刑事案件鉴定时,鉴定结论为无精神病的案例不少,为了探讨该类案件的特点,本文对我中心鉴定为无精神病的238例刑事案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8~2005年在华西法医鉴定中心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为无精神病的刑事案件共238例。1.2方法根据案件资料进行登记,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作案动机、对自己躯体与精神状态的评定及精神检查等。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检验。2结果2.1不同年代无精神病刑事案例构成8年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案件数见表…  相似文献   
5.
涉嫌暴力犯罪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精神障碍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犯罪学和人口学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标准的206例被鉴定者进行犯罪学特征和人口学资料的收集。根据鉴定诊断分为精神障碍组(167例,81%)、无精神病组(39例,19%),对两组的犯罪学特征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暴力犯罪者男性为154例(92.2%),女性13例(7.8%),40岁以下者133例(79.6%),小学文化水平以下者93例(57.7%),农民和无业者133例(79.6%),未婚者和婚姻家庭不健全者104例(62.3%),并且与无精神病组相比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精神障碍组与无精神病组比较分析发现作案预谋(2χ=40.22,p<0.01)、目标确定(2χ=32.843,p<0.01)、作案后表现(2χ=36.979,p<0.01)、作案动机(2χ=82.333,p<0.01)、与被害人的关系(2χ=23.138,p<0.01)、自称遗忘(2χ=36.229,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犯罪多为突发性,常无预谋,目标多为临时确定,多无动机或动机不明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案后多无反侦查表现。无论有无精神障碍,暴力犯罪者多为40岁以下未婚青壮年男性,且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电话网络诈骗高发背景下开展对诈骗受害人心理等特征研究,深入了解此类犯罪,为此类犯罪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案例回顾法对255例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中女性占51.6%,男性占48.4%,平均年龄29.75岁,学历分布在各个层次中。根据受害人表现的突出心理特征,分为“突陷困境后主动避难”类,占总数29%;“帮助他人”类案件,占总数23.1%;“期望好运气”类案件,占总数20.4%;“过渡信任网络交易安全”,占总数27.5%等。有40.4%的案件冒用警察等权威职业身份进行犯罪活动。研究证实受害人学历高低与信任和服从权威职业无统计学关系(F=4.627,P=0.201)。“期望好运气”受害人群有年龄差异,青年人更容易受骗。(F=32.4,P〈0.001)。结论 诈骗案件受害人特征与传统认识不同。受骗后存在急性应激心理、利他心理、服从权威、期望好运气等复杂的心理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7.
警察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概括认识和评价,是公安机关、民警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效载体。警察形象是沟通公安机关和公众的桥梁。警察形象出现危机是目前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通过选取150名深圳市民研究其心目中的警察印象,结果显示:社会公众从媒体途径(78%)认识警察;对警察工作内容缺乏了解82.51%;总体好感度达到75分;对警察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有较多需求;公众对于警察形象的好评以仪表形象最为集中,其次为执法形象和社会形象,对于服务形象的好评较少。新时期的警察形象建设应增加民众了解,加强公关建设、提高自身素养、明确服务职能、开展民众监督。  相似文献   
8.
如何改进暴力风险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犯罪的暴力风险评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用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统计学角度对暴力风险评估预测方法进行了回顾,并对其中较为常用的多元统计模型代表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数据挖掘技术代表的决策树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代表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暴力风险评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话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研究——基于255例案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话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背景下我们对255例案卷进行了受害人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包括51.6%女性受害人和48.4%男性受害人.受害者平均年龄29.753岁,学历分布在各个层次中.受害人常见受害类型分布为“突陷困境后主动避难”类,占总数29%;“帮助他人”类案件,占总数23.1%;“天上掉馅饼”类案件,占总数20.4%;“网络购物类案件”,占总数27.5%.有40.4%的案件冒用警察等权威职业身份进行犯罪活动.研究证实受害人学历高低与信任和服从权威职业无统计学关系.(X2=4.627,P=0.201).受害人存在急性应激心理;利他心理;服从权威;幸运心理等心理特征表现.文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反诈骗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以及鉴定意见采信状况。方法 使用自编调查表,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全国范围内发生于2012年~2020年的涉及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案件被告人为研究对象,对搜集到的1 098例案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98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以男性、青年、低文化程度、无业为主。暴力犯罪占71.04%,其中的69.48%是对人的暴力。人际间暴力案件中双方关系多为陌生关系,占50.18%。在所有案件中,作案有现实动机的比例为53.64%,作案后有61.29%的被告人选择逃跑或离开现场。所有案件中均给出了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意见,其中不宜评定的有143(13.02%)例,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有845(76.96%)例,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有110(10.02%)例。在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案件中,有800(94.67%)例被告人未从轻处罚;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案件中,有13(11.82%)例未从轻处罚;不宜评定的案件中,有139(97.20%)例未从轻处罚。93.93%的鉴定意见被法官采信。结论 2012年~2020年我国裁判文书网中涉及毒品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