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法律   4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胡晓进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3,17(1):122-136
1972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亨金出版了《对外事务与宪法》①一书。作为填补空白之作 ,此书引起了美国法学界和政治学界的广泛注意。在该书的前言中 ,亨金指出 :“有关美国宪法的书堆积如山 ,有关美国对外关系的书也堆积如山 ,但它们是两座不同的书山。”亨金的这本书成功地在两座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或者更确切说将两堆书融为一体。2 0多年过去了 ,世界发生了巨变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也有所变化 ,但亨金的这本书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却没有改变。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在一个美国越卷越深的世界中 ,美国的精英们急切地…  相似文献   
2.
宪政和民主是现代政治体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如果说民主是河,宪政则是堤。为了限制民主的冲动性与盲目性,美国人制定了成文宪法,在代表制基础上实现了宪政民主。与国会、总统一样,美国最高法院也是民意代表,只不过更为间接和持久。通过解释宪法,美国最高法院不断修补宪政之堤,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引导民意,将宪政民主转向民主宪政,维护了自身的地位与权威。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民初的宪制改革运动中,美国宪法是极为重要的知识参照,并出现了美国宪法条文的多种中文译本,在学界广为传播。对于谁最先完整地翻译介绍了美国宪法全文,在当今学界还引发了一场争议。此外,清末民初的中国学者还曾通过日本学者的介绍,将新的美国宪法全文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翻译,使美国宪法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跨国知识财富。这其中,梁启超和张东荪发挥了不应忽视的重要作用。梁启超注意到1787年美国制宪的秘密性质,而张东荪则依据制宪会议记录,强调了制宪的程序特征及其对民初约法之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1889-1937年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展史上一个非常保守的时期.通过司法能动,最高法院在对内事务和对外事务两个方面将保守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州与个人(包括公司)关系上,它强调契约自由,阐发了所谓经济上的"实质性正当程序";在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上,它强调州权,形成"二元联邦主义";外交上,它支持总统和国会对各自外交权限的宽泛解释,支持国会对总统大量而广泛的授权,一方面加速了从"国会政府"到"帝王总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所谓的"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一个世纪过去了,联邦最高法院又一次为保守理念所笼罩.历史性的分析也许可以有助于对今天最高法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威尔逊是美国独立、制宪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律家,曾担任大陆会议代表,签署过《独立宣言》,并参与了费城制宪,对制定1787年宪法贡献颇大。他还领导了宾夕法尼亚州批准新宪法的斗争,促使宪法顺利通过。宪法生效后,他又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担任费城学院法学教授,解释和传授新宪法。威尔逊在苏格兰长大,深受苏格兰启蒙思想影响。从他对宪法的理解可以看出,苏格兰启蒙思想也是美国宪法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中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议是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异议为主线,以多数意见为背景,在介绍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著名异议的基础上,分析异议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作用,并旁及与之相关的民主宪政论、民主司法论;旨在说明司法意见书中的异议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以理服人的法律理性与公平竞争精神。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最高法院的研究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宪政热在中国的兴起,中国学界对美国最高法院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论文、著述问世,[2]专门的研究队伍也初具规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美国最高法院的研究,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以为将来的研究做铺垫,继往以开来.  相似文献   
8.
胡晓进 《政法论坛》2023,(1):169-177
1884年,英国学者、政治家詹姆斯·布赖斯在牛津大学的两次演讲中首创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概念,演讲记录收藏在他的个人档案材料中,当年出版的《牛津杂志》也有记载。1901年,布赖斯出版个人文集《历史与法学研究》,详细阐述了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概念。布赖斯提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概念主要是希望化解原有的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分类造成的解释困境与概念误导,超越和取代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概念;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提出的“英国根本不存在宪法”论断,为英国宪法辩护。当今主流宪法教科书均会提及这两组概念,但没有说明这两组概念的继承性关系,甚至误以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概念也是布赖斯首创,亟需澄清。近些年,随着日本修改宪法的呼声不断高涨,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概念再次引起国际学界重视,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胡晓进 《美国研究》2023,(3):144-157
<正>2023年3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何顺果教授病逝,学界一片哀悼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世界历史》编辑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组织推送了纪念专辑,何先生的弟子杜险峰、张红菊、李翠云、杨仕文、张孟媛、潘洋、高岳、张艳玲、魏涛、欧亚戈,以及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洪朝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余志森教授,撰写了怀念文章,追忆何先生的恩情与生活点滴。晚辈并非何先生弟子,也未曾有幸就教于何先生,只是读过何先生的著述,读史思人,有些感触,特草此文,以表敬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