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民办教育机构要生存与发展,必须理解学校的实质.要理解学校的实质,如果只是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去看待学校,不能说这样的认识不正确,而是说,这样的理解,重点是关注知识(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没有揭示学校怎样关注受教育者.一旦学校、教育远离了人,实际上就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最根本的价值.近期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的调查,发现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有意识地寻求使教育能够真正关注受教育者的途径,以此提出的教育观念对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例看,一些领导干部和有一定权力的工作人员的权钱交易行径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头上防范不力,监督管理不健全不落实。因此,预防腐败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做到“三注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考察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阐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然目标。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道德批判,而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就,客观分析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步意义,提出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以历史原则使道德理想、人本关怀与科学理性价值获得统一,确立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历史立场,探寻认识现代性及其人的发展问题的正确理路。  相似文献   
4.
舒志定 《学习论坛》2007,23(9):13-16
教育改革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引导。因此,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马克思教育思想从思想基础的视角揭示人是教育的目的,与形成传统教育目的的思想方式划清界限,提供了理解教育的思想方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社会主体,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体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创造”一词成为社会最醒目字眼的时候,更有必要澄清关于创造的各种误解。创造活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如何做”、“怎样做”,要将创造活动理解成是个人主体性的实践。由此可以从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它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又不能等同于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与意义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少富有启示的观点.但是,从劳动是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视角,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把"生产劳动"当做理解人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即为真理性的教育活动阐明客观依据、概括"人的教育"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三方面理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范式以隐蔽方式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倾向与程序,关系着学科建设的方向与成效。加强教育领导学科建设,就需要探索跟其它学科建设不同的"程序与倾向",明确教育领导学科建设的规范、思路与要求。从基本立场、主要原则、支持条件等方面阐释教育领导学科建设范式,以推动富有中国特色教育领导学科的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8.
需要与自由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本文从马克思历史前提理论出发,考察了人的需要与自由个性建立的内在关系剖析了以往有所忽视的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的论述,从一个方面深化了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的价值实现之一是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服务于社会,学生的能力和其他素质能够被社会所肯定。当前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培养自主性是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点,并提出自主性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和对此进行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其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生活中独立的存在者,是教育的基本任务。由此要求从人的认同视角理解教育,以此阐明人的教育命题的基本意义。文章以人的认同为认识线索,论述教育与人的认同之间的基本关系,分析了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