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绮色佳,是美国纽约州一个风景如画的濒湖小城,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就座落在那里。为什么会叫做“绮色佳”呢?听上去这是一个很有中国味道的译名,隐约其间的是上个世纪文人的风骨,那么,它到底跟中国有什么特别关系呢?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些名字从不因岁月的远去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他们的诗文,他们的故事,总能牵引我们的目光。在上个世纪的前三个十年里,胡适与韦莲司、林徽因与梁思成、冰心与吴文藻,先后在绮色佳——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经历了一份心动一份姻缘一份牵念一生的恋情。  相似文献   
2.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日常生活逐渐丧失古典形态下的丰富韵味,日渐刻板化。韦伯的研究雄辩地证明,新教伦理和现代官僚体制是形成这一生活困境的重要社会文化根源,前者造成一心追求财富、精于计算的资本主义生活场景,后者又将日常生活纳入了合理化规章制度的严密控制下。由于宏观研究方法的局限,韦伯对日常生活的前景作出了过于悲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过的文论观点.艺术何以来源于生活,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其深层意蕴值得探索.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看来,日常生活的边缘性与奠基性是其产生艺术等高级意识形态活动的原因;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实用主义、平均状态等特性,又要求艺术对生活有所超越.这一文艺命题同时蕴涵着毛泽东关于"生活"概念的特指意义及其改造日常生活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题材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命运一波三折.它曾经被作为无价值的低级趣味题材受到长期的排斥,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则被看作是一个揭示更有意义生活的"入口".1980年代末期以后,该题材获得了充分的价值认可.这一价值变迁既与政治因素的进退有关,又是60年社会生活主题变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世界中 ,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哲学曾经长期遭到冷遇 ,这或许是因为他所建构的日常生活理想与解构主义那种激进的革命姿态相比有些不合时宜的缘故。列菲伏尔是 2 0世纪比较早地对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人。早在1936年 ,列菲伏尔就在他与古特曼合著的文章《被蒙昧的良知》中提出了日常生活的概念。列菲伏尔的一生与当时的各种革命思潮都有过联系 ,因此 ,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更像是一个杂糅了各种理论的复合体 ,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论、总体的人的思想、超现实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情境国际对消费景观的关注都体现在…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悲剧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源在于日常生活总是遵循一般行为图式的安排,从而与个体的生活欲求形成抵触.这一悲剧存在于各个时代的世情小说中,具有普世性,其结果是造成常人作为生活主体.<红楼梦>展示了这种悲剧,同时为悲剧的解除提供了解答.这一解答对于今天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审美重建,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