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1.
目次一、再访物权法定主义二、法定主义已经松动三、建构新财产权体系中国大陆现阶段投入民法典立法的努力,主要当然是着眼于如何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无论从它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现实角度,或它的民事法制是在一个相当初阶的实定法基础上全盘重建来看,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乃至引导某些新的发展,毋宁都是很自然的想法。对中国民法  相似文献   
2.
苏永钦先生是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著名法学家,2005年12月27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邀请,在法学研究所做了以“物权堆迭的基本原则”为题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孙宪忠教授现场对他的讲演作了高度评价。本文根据记录稿整理,并经苏先生本人审核。——编者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英美法系法教义学的事后—个案研究本质,大陆法系的事前—体系研究固有高度可预测性的维稳功能,但不仅在满足个案特殊情况期待的公平上较为不足,更因法律人投入资源之巨,使得原可保留做理论研究的人力受到挤压,以致形成长期失衡难以逆转的结构。对于没有法学传统,其法治的建构只能高度依赖系统性法制继受的国家,包括中国,其整体教义学研究的投入和产出可说同样偏弱,根本还谈不到实用与理论间的失衡。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尤其源于其与法教义学近似的学习、生成方式,而有快速消化海量数据的能力,果能做好阶段性规划,包括法律教育与司法体制的重新部署,应可根本翻转大陆法系国家法教义学的失衡结构,或彻底改善其先天不足的处境,大陆法系背后的法治国理念,既都高度倚赖法教义学的支撑,国家应可适度扮演规划监督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刻意把债法和物法放在对立面的传统民法典体例,形成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逻辑,把财产法的释义学弄得没有必要的复杂。因此在检讨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政策之前,有必要再一次厘清限制物权的"关系权"本质。至于法定还是自由,比较有说服力的讨论恐怕也只有成本一效益的分析,这部分同样需要对一些很基本的观念先有共识,才不至于沦为各说各话。本文即接续过去两度提出的经济分析观点,参考后来的一些文章,再作一点补充。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者已经采取了行动,在不动产所有权上交易者已经可以依其需要自由建立对世性的财产关系。大陆因为土地迄未开放私有,使得这个问题的讨论变得格外复杂,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语境,重新检视物权的性质,并验证自由化的成本效益。本文也尝试在极有限的信息基础上,作一些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编纂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民法的积累、选择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卫球教授(主持人): 各位老师和同学,下午好!今天由我来做主持人,我感到有些诚惶诚恐,因为参加讲演和评论的两位学者,均具有非凡的学术能力,我恐怕自己的思想可能跟不上他们,所以作为这个主持人,能不能协调好,我是没把握的.  相似文献   
7.
十五年前编写《部门宪法》一书,主要是有感于台湾地区宪法学呈现的诸多方法和方向的问题。宪政司法实务在法学理论引导下看似和民法、刑法一样成功,但只要做比较全面的检视,就不难发现其所建立用以规范公权力的宪法界线,反映的更多是源于他国历史经验或社会条件的评价,这种不假思索的移植未必能引起真正的价值共鸣,有时反而造成连锁的负面效应。新世纪二十年的发展,显示当时看到的问题确已变得更鲜明。再观察德国宪法教义学,近年也有从全宪法的体系注释延伸到个别秩序的明显律动。文章从台湾地区宪法教义学的走入歧途开始分析,再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部门宪法的取径可以引导法律体系更合宜的运作,最后并不揣谫陋,就大陆地区现阶段情况是否适合发展此一教义学路径,简述拙见。  相似文献   
8.
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