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刑法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某些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缺乏这个要件,就不能论之以相应的贿赂犯罪。但对于如何认定某个利益是否正当,学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致使同一个案件或类似案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影响了对相关贿赂犯罪的准确惩治。我们认为,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的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应当采取综合的判断方法,即从行贿人和受贿人两方面来综合考量,予以最终确定,而不应当采取单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对未成年犯罪人实行特殊的司法保护,必须坚持“罪行法定、双向保护、教育为主”三大理念,以保证少年司法保护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是制定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对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大东区检察院近年来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现实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此为据,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这种见微知著的研究范式为解决日趋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本然角度看,结果加重犯是结果责任的产物;从实然角度看,虽然近代刑法对结果加重犯要求行为人对重结果最低具有预见可能性,贯彻了责任主义原则。但是,仍然存在着刑罚过重、有违罪责刑相应原则之嫌,特别是在我国,结果加重犯的立法存在数量较多、形式特征不明显、加重结果的内容缺乏限定等缺陷。为此,必须在应然层面上,寻找出确立结果加重犯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厘清结果加重犯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案情简介] 2003年8月的一天深夜,某市一出租车女司机遭遇一持刀歹徒抢劫.歹徒抢走女司机若干现金及手机和车钥匙(车钥匙在抢劫过程中丢失)后,告知女司机顺着自己逃走的方向寻找车钥匙.歹徒离开出租车后,女司机用备用钥匙启动了出租车,同时向一些纳凉的人呼喊抓歹徒,但无人应声.  相似文献   
6.
[案例简介] 被告人王某在自家门前(其门后是有行人通过的小马路),发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10岁,衣服肮脏,智力发育不全),总蹲在他家门口,并向其要饭吃要水喝.被告人王某讨厌至极,又撵不走,便骗其到村头树林里找吃的.王某将被害人骗到树林里后,自己一走了之.三天后,发现被害人死在树林里.  相似文献   
7.
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犯罪的复杂性和想象竞合犯的复杂性使得两者纠集在一起时,更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我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因而单独犯因事实认识错误形成想象竞合犯的理论不适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由于共同犯罪人分为不同种类,因而必须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的想象竞合问题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分别探讨,寻找出不同的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8.
由于牵连犯是两个独立的犯罪行为之间呈现出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连接关系,因而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为了避免适用数罪并罚的繁琐性,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简单说,牵连犯是实质的数罪、处断上的一罪。牵连犯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牵连犯追诉时效的确定成为问题。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牵连犯之追诉时效的起算和确定,应当从作为处罚标准的重罪的成立之日起计算。可称之为从一重计算说。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牵连犯的构成特点,牵连犯之追诉时效的起算,应当自各个犯罪行为构成犯罪之日起分…  相似文献   
9.
法规竞合的实质是一个行为的一个构成要件的评价关系,其他构成要件对已经由最契合的构成要件评价完毕之后,不允许再对该一行为进行再度评价。就此点而言,刑法学界将之冠以"竞合"二字,实属谬误。这使得法规竞合与想像竞合的界域纠缠不清,导致理论的混乱和实务界的无所适从;更使得法规竞合究竟属于法规关系解释论还是属于罪数论抑或竞合论,法规竞合除了从属关系之外,是否还包括诸如交叉关系等其他关系,充满了疑惑。厘清这些法规竞合的基本问题对于法规竞合的正确定位,使之与想像竞合各就各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为全球性的综合病症,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便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对未成年犯罪特有的双向保护原则为切入点,探讨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价值底蕴,并用这一原则检视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以期解决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贯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