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极端暴力犯罪人的心理具有认识偏激、情绪焦虑暴躁、自我控制力弱、易冲动、多疑敏感、报复性强、冷漠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社会化过程障碍导致的。对这些负面心理的预防要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个方面进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小区不断兴建。同时,各种入室犯罪案件频频发生,以人防为主的旧防范措施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安全需要。为发现和预防住宅区犯罪,视频监控系统应运而生。但在实际应用中,视频监控系统仍存在大量应用方面的不足,其作用尚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何更完善的发挥好视频监控的震慑与监控功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民经济急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趋于平稳,但青少年犯罪势头却有增无减,而且在犯罪手段和方式上趋于模仿成年犯罪,恶劣程度不断加强,呈现性质暴力化、成员群体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成为继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难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家庭作为社会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因素通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甚至是根本原因。本文中,笔者将利用犯罪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家庭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