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一、顺应形势,端正审查起诉工作的指导原则 面对新的情况和形势,基层检察院领导和审查起诉部门同志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对审查起诉工作重新进行定位调整,要着重强化和把握“三个原则”:(一)“证据第一”原则。证据是用以定性定罪的关键。审查起诉部门或办案同志应牢固树立“证据第一”的思想,牢牢把握用确实、充分、全面的证据来证明犯罪这个基点,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放松。(二)履行监督原则。无论公安刑侦体制如何改变,出现怎样新的情况和问题,检察审查起诉工作立足点都应放  相似文献   
2.
对涉嫌犯罪的人大代表适用强制措施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由于受法律和各种法规的限制,检察机关对人大代表适用强制措施在适用 范围 、执行程序、许可主体和变更等方面遇到了问题,影响了依法独立办案。对此,要加强对人 大代表司法保障权的立法研究,规范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的司法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3.
一、沿袭传统的办案形式。“独任制”(即“搭档制”)模式在形式上与以往传统的行政办案模式极其雷同,这种办案模式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两种倾向:一是主诉检察官容易受习惯思维和习惯工作方法的影响,实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过去的办案形式进行,致使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制改革失去了真正意义。二是容易造成部门行政负责人对主诉检察官权限收缩,导致以打破行政  相似文献   
4.
“风险决策”是检察机关在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生动形象的侦查术语。随着“两法”的修订实施,“风险决策”在侦查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风险决策”这一名词在检察理论界越来越受关注。本文立足实际,就“风险决策”的机理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风险决策”的定义 理论上对侦查“风险决策”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实践中“风险决策”一般指的是狭义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