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高春花一位伟人说: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作为时代传感器的大学生,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今,走在世纪之交这一时间隧道上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道德观念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在河北大学作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革命家,周恩来驰骋中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人生哲学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周恩来人生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周恩来又浸润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所以,儒家文化是周恩来人生哲学的重要精神养料。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文化对周恩来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性特点和经济规律,改革把人激活、把企业激活、把资本激活,焕发出巨大活力;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对外开放贯通国际国内资源市场、供需要素、竞争平台,释放出巨大潜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促进党的领导制度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创新,汇聚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合力。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社区建设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一场城市社区建设的历史话剧在广袤的大地上拉开帷幕。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极其宝贵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回到马克思",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加强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直接研究成为学界共识。哲学诠释学对读者地位、文本意义及解读的历史性的新见解,为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引发了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尊重文本自身意义的前提下,联系文本产生的语境准确把握文本的本来之义,并且与当代实践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共领域发展滞缓的传统归因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花 《行政论坛》2010,17(1):72-76
以包括公共空间、政治讨论和理性批判在内的现代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为理论关照,从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公伦理文化的特点和法律保障的缺失三个方面解析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公伦理文化和法律保障的缺失抑制了公共领域的发育。发展公共领域的现实路径是:市场经济解构了传统社会,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公共领域及其观念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7.
高春花 《前线》2022,(1):8-11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之基、方向之舵、力量之源。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党的价值立场、领导方式、自身建设制度化,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深厚价值支撑、正确方向指引、强大力量推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孙希磊  高春花 《求索》2011,(2):99-101
对发展问题进行人学考量,并依此进行发展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发展哲学的内在律令。这一律令要求发展要有利于优化人的存在方式,要有利于彰显人的主体性,要有利于人们过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强调首都建设的人民中心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力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建设首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丰富的首都建设思想,彰显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指导实践的哲学品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率先开启了城市理论的空间转向。他以三元辩证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间的三种形态,即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认为城市空间是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维统一体。列斐伏尔从微观的日常生活角度展开的城市空间理论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贡献,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