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质上,公司是股东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工具化人格。在团体法理论支配下,股东与公司及股东与股东之间形成事实上的支配性法律关系并凭依股权来实现和维系。股权是具有永久的无限逐利性、支配性、受限性的权利。这是商事活动的营利性和团体法基本理论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现实事实剥夺民事权利的现象为例,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普通人和罪犯哪些民事权利可以剥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民事权利剥夺的程序保障和被非法剥夺时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笔者认为:普通公民必须经司法判决才能剥夺民事权利、被判处监禁时的某些民事权利的当然剥夺、在押期间经司法裁判才能恢复被当然剥夺的各种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3.
高永周 《党课》2008,(7):89-92
保险通常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正常情况下,在发生灾难损失后,个人和企业的自身承受是第一道防线;个人和企业无力承担的损失,应当通过保险等工具分散出去,这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社会各界的捐助;最后一道防线才是政府。  相似文献   
4.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属性。法律责任必须履行,不因企业规模大小及其发展程度高低有别。道德责任以自愿为前提。企业社会责任受制于企业本性、科技发展水平、市场机制及其理论渊源。营利性决定了企业职能和政府职能的界限,营利水平决定了其承担道德责任的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时空范围。竞争机制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社会责任限于守法义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