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66篇
工人农民   112篇
世界政治   9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5篇
法律   657篇
中国共产党   177篇
中国政治   404篇
政治理论   185篇
综合类   3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阿育吠陀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主要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圣者的静坐冥想;它的医学理念是保持人体内部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它的健康概念是人不仅能远离病痛疾苦,而且还要保持心灵与精神的幸福与充实;它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发人体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独处和饮食调理,以及利用天然草药;阿育吠陀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被印度民间及广大民众所使用,而且在欧美国家越来越成为一种健康时尚。  相似文献   
2.
Fear of victimization may have consequence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 develop and test a model linking fear of victimization to subjective health. I hypothesize that two processes link fear to subjective health-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pecifically, I hypothesize that fear of victimization increas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fear decrease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especially walking. High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low levels of walking, in turn,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self-reported health. I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zed processes in a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sample of 2031 adults aged 18 to 90 interviewed by telephone in 1990.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ear and health is explained largely by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walking. However, a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remains. I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linking crime and health, focusing on the need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Community context is likely the ultimate exogenous variable-the one that sets in motion the destructive cycle of fear, distress, inactivity, and poor health described here.  相似文献   
3.
4.
唐永文 《桂海论丛》2002,18(5):30-32
中国已加入WTO ,企业迎来了一次更大的开放和竞争。企业领导者要想使自己所领导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正确认识加入WTO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熟悉和学会运用WTO的有关规则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 1997年新刑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的刑事实体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保安处分制度是现代西方刑法理论和刑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刑法修改以前 ,是否应该将该制度引入我国的刑事立法体系 ,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通过对台湾刑法中的保安处分制度和大陆法律中类似于保安处分制度的保安性措施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论证将保安处分制度引入我国大陆刑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面对犯罪的浪潮公安机关必须向科学的管理要警力,向身边的群众要警力,向高科技手段要警力。警务制度改革是应对犯罪挑战的必由之路,社区警务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犯罪,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警察与民众的紧密合作。我为人民管治安是警务制度改革的中国化实践,好秩序只能来源于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作。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力量之源在民众之中,集中民智才能用“无穷民力”提升“有限警力”。我国公安机关已经在治安信息发布、预防犯罪提示、“110信箱”开通、警察博客的初创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未来还要进一步运用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实现犯罪预防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现行立法背景下的物权变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慧 《法学论坛》2005,20(4):119-124
物权的变动模式作为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行立法背景下的物权变动模式,对于未来物权立法能否选择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权变动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虽非债权意思主义,但也绝不是学界通说的债权形式主义,而是一种特有的模式——物权意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派的安全思想经历了四代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它重视安全的价值取向研究,强调规则、制度对于安全维持的作用,注意对现实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整体而言,它与英国学派的核心思想--国际社会思想一脉相承,沿着理性主义道路前行,吸收了现实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合理机理,是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以独特的研究方式和分析视角丰富了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泰国军人干政看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危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昊  陈乔之 《东南亚研究》2007,(1):16-20,34
军事政变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泰国军事政变的分析,探讨在发展中国家军人干政的原理.本文认为,政变的发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其中政治参与的无序化与领导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引发军事政变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军人干政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军人干政已经不适应甚至危害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调整社会结构、扩大政治参与和提升政治制度化水平等三个方面持续地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四川乡镇选举方式改革有着特定的背景,在乡镇选举方式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两大类型,即间接选举方式改革和直接选举方式改革,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都存在着大众参与机制不足、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等不足,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