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This paper reviews China's recent efforts to enact a competitionpolicy (antitrust) law. We focus on three issues: (1) What isthe substance of the proposed law, and how does it differ fromexisting antitrust law in other countries, (2) How will thelaw be implemented or enforced, and how will those who mustimplement this law interpret their mandate, and (3) What willbe the likely effects of this law given China's unique historyand cultural heritage. We emphasize China's economic, legaland regulatory contexts in which an antitrust law may be enforced.Our central focus is the problem of establishing a substantiveand procedural legal framework that is incentive-compatiblewith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rowth. The draft law could beimproved, both to increase its clarity and to make its enforcement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achieving improvements in economicefficiency. Nevertheless, there is much merit in the draft,especially its strong focus on reducing anticompetitive practices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and other government bodies.However, our major difficulty with the new law is that, in theabsence of a tradition of reliance on the rule of law, Chineseand foreign enterprises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relyon the antitrust statute or the actions of the courts in Chinaas a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antitrust liability that mightresult from various business practices. Therefore, the principalvector by which antitrust law (or indeed any law) affects economicbehavior is absent from the Chinese scene. Unless the bureaucracythat enforces the new antitrust law actively pursues a policyof consistent enforcement based on written guidelines, staredecisis, or other sources of predictability, the substance ofthe statute itself will have little significance. That outcomewould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loss for the economic welfareof the Chinese people.  相似文献   
2.
当前仍在持续的国际性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这次危机不仅使传统资本主义模式难以为继,也宣告了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破产。但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将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深刻的变革而实现模式转型。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大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处于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之中了,其内因是基本的。为此,必须深刻总结3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当转变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式,走一条既符合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总结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相关范畴,不能认为是对历史事实和经典作家理论思想的科学概括和严谨归纳,对此理应提出质疑。一些“东方学”学者所提出的问题多半是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前理论家最重要的使命,不是独出心裁地构筑什么“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而是深刻总结“十月革命”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后发展国家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但是,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深化改革,都必须从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出发,对问题本身及其根源作出准确的判断。问题的根源必须到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重点寻找那些从我国特殊过渡体制产生出来的特殊原因。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不能单纯归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形式本身,而主要是国有经济和政府机构职能定位及其行为的不合理造成的。这些不合理不仅来自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而且来自先前"市场化改革"中的偏差和失误。问题及其根源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也就寓于其中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尤其是如何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自从世界和中国发生重大变化以来,深入研读和系统学习《资本论》的情景已成为过去.是《资本论》真的已经“过时”了,还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值得深思反省.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们究竟从《资本论》中学习什么,如何用于指导中国的实践.我们从《资本论》中可以和应当学习的东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资本论》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观点得到的教诲;另一方面是从《资本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到的启示.我们首先应当从总体上统揽《资本论》的框架概要和精神实质,准确无误地把握《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坚持以“科学上的诚实”精神对待、解读和运用《资本论》.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是用于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发现新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但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对各方面的发展和诸多领域的改革作出具体的决策和部署,而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性、持续性、老大难的经济社会问题,探寻问题借以产生的共同性根源,进一步端正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今后发展和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况 ,分析了现行刑事强制措施的缺陷 ,并提出了完善强制措施若干问题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认识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本质和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实证科学兴起和唯物史观确立后哲学的命运,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而这些论述与学术界的主流见解明显不同。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也反映在社会实践上,主要表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未能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辩证法有时也被唯心主义地运用。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在重温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哲学",科学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重新解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修课。鉴于讲授和解读中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为了做到原原本本地领会这篇著作的基本精神,突出重点地把握其中的主要观点,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这篇著作的核心是阐明哲学的终结和与之相对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