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报恩和感恩     
曾有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因受助不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报道,随后不乏谈论此话题的相关时评或杂文,论者各有所见,或据相关古训而指责当代大学生人心不古;  相似文献   
2.
驻浙某部有“硬骨头六连”,在保家卫国或救灾抢险中,素以善啃“硬骨头”而闻名,藉此也铸成了自身的铮铮硬骨。想起吴方言中惯用语“劈硬板”,其风格与“硬骨头”庶几近之,但又有其独到的内涵。尤其在纪检、监察和检察战线上查处大案、要案时,更有必要弘扬“劈硬板”这种严正作风。从语源上看,此语缘于以斧斫为工具的析木活动,此处用比喻义,指一种难度大、硬碰硬、顶着压力而上的硬活。“劈硬板”的难处不仅在于事情本身的客观之  相似文献   
3.
古语曰:“官者管也,官为民先。”问题是这里的“先”究竟应“先”在什么地方。倘如指各级官员先富起来,先享受现代化生活的种种便利和舒适,先领略和感受各种消费时尚和生活待遇,那么,这样的“为民先”,显然是不该“先”而“先”,其误也甚,其弊也深!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要针对传统的“大锅饭”和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弊端而言。这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效率优先促市场经济发展,功莫大焉。但这一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基层一线党员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各级领导干部。惟其如…  相似文献   
4.
不糊涂也难     
范一直 《法制博览》2011,(10):57-57
三个男子到某酒店应聘。经理问:“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一丝不挂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办?”甲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丙说:“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经理随后宣布,  相似文献   
5.
我在民营企业工作了20多年,去年发生车祸后一直在家休养。单位说我属于非因工受伤,在家休养期间没给我发工资,最近又要求与我解除劳动合同。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正>湖州作家杨静龙有一篇短信小说《永远的小孙》:在小孙退休欢送会上,局长高度评价了小孙的工作,然后说:"小孙,退休后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小孙犹豫良久,说:"我……有一个请求。"  相似文献   
7.
无私者无畏     
《无知者无畏》是王朔的一本随笔集,书名一以贯之地体现了王某人故作痞子腔调的行文作风。其实,在句式上与此类似的,也是谈“无畏”的倒另有一句名言。语出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格言历书》:“无私者方能无畏。”如果说。无知者无畏”透露的无非是一种强横刁蛮的“破脚骨”相,那么。无私者无畏”呈示的则是襟怀坦白、内心坦荡者特有的人格力量。它和“心底无私天地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道德境界息息相通。莎士比亚说得好:“有德必有勇,正直无私的人决  相似文献   
8.
个成语叫“咄咄逼人”,意为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以我之见,人生在世,与其咄咄逼人,不如“咄咄逼己”。“逼己”即自制,即通过对自我内心的约束来自省、自警和自律。这至少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觉悟并弘扬正气。人非圣贤,金无足赤,人人都有自制的必要。比如制贪、制怯、制怒、制邪恶之念、制非分之想、制放任自流。古罗马哲人曾说:“人不能制情欲,则为情欲所制。”借而用之,一个人倘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就会反过来控制你。通过自制,既可以使人避免走火入魔、自甘堕落,又可能使人得以净化或升华。人生在世,倘若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自制…  相似文献   
9.
一直 《今日浙江》2006,(10):62-62
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四“看”讲的是在人生的各种关口,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此处拈出第一个“看”──“大事难事看担当”,略加申说。遇“大事难事”,能不能“担当”,集中体现了当事人人格力量的强弱和道德境界的高低。对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各级党政干部来说,更是如此。弘扬“大事难事看担当”的风范,实质是要求在关键时刻敢于挑担子、负责任,即在责任面前绝不回避、毫不退缩、更不推诿。这体现了一种“疾风知劲草”的坚定品性和“临危不惜身”…  相似文献   
10.
读书人几乎人人看重自家藏书,而老了之后,总有撒手之时。晚年该如何处理私家藏书呢?不少文化名人在暮年主动散书,善莫大矣。 虽有"诗书继世,五世其昌"之类的古训,但将藏书留给后代未必是明智之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不买书、不藏书者不知聚书之难、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