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社会道德变迁的一个重要促变因素来自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制对道德的影响不仅有保证和促进的方面,也存在某些负面因素:在法律与道德关系中存在局部的背反与冲突。通过对“背反现象”的分析与调适,不仅对于未来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伦理设计方向,而且对使法制产生预期的良好社会效果的问题,均可产生有益启示,从而推进和完善法制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一)金寨与亳州具有大致相同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大体相当的工业生产能力,却没有带来两地宏观经济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发展。 在安徽省统计局提供的1994年全省各县市宏观经济效益排序中,难以看出金寨与亳州市(县  相似文献   
3.
(一)在知、行范畴上,孙中山超过了封建社会哲学家的眼界但仍明显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毛泽东在清算中国历史上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关于知行范畴遗产过程中完成了孙中山不能完成的使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了知行范畴,把它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生态安徽建设中的公民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徽建设中公民应履行相应的道德责任,这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公民道德责任在生态安徽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生态安徽建设中,公民在生态领域道德责任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有企业和政府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生态安徽建设实践中,提高公民履行道德责任的总体水平,我们必须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科学发展模式、转变生活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实际可能性看,诸多价值目标不可能全面开花,现代国家追求的共通核心价值,呈现一个逐级深化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后正经历“生产力标准”向“社会全面进步”的跨越。至于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以何种目标作为政治社会的首要关注,应当诉诸公共理性确定价值的排序。  相似文献   
6.
诚信的精神价值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内在超越,表现为现代诚信的社会性、价值中立性和理性特征。同时,诚信从规范到德性、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转换将推动民族精神现代化、产生新的公民德性。探索诚信道德的现代性、厘清诚信精神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诚信规范的理性把握,而且为重建诚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现代良序社会孜孜以求的共通核心价值,大多与公共生活有关。在民主共和政治构架中策划重建公共交往、恢复公共自主,展现出通往良序社会的一种可能。以公共交往拓展公共生活空间、消除“自我”的封闭、唤醒尘封的公共关切,恢复公共性’的供给,才能在这个充满分歧与不平等的社会世界中调和冲突,延续共和、和谐、自由与公正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探索公平问题,需要关注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一是现代公平正义主要特征是什么,二是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何以可能,三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应当坚持的原则。因为公平正义是一个并非可以由我国传统政治或道德文化足证的现代问题,在中国和谐社会实践中定向作用取决于制度结构的现有条件。结合这样两个方面,才能为构建中国社会公平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9.
1、起步维艰、发展缓慢的人才流动,一直面临消极舆论评价的阻力。传统的统包统配机制易于使人们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诸如不安心本职、好高鹜远、抬哄身价、见利忘义之类似是而非的指责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令不少流动人才望而却步。2、于人才流动与传统伦理、社会舆论的冲突中寻求抉择,必须反思近年来人才流动与伦理评价两条运行轨迹的重合与分离、同步与逆向的现实运动,澄清人才流动中的善恶是非。  相似文献   
10.
尽管"集体诸善"价值序列中自由、自主选择貌似获得天然合理性,但其公共性不足、逃避义务局限随"个人主义的绽放"渐次暴露,因而需在权利的排他性与包容性之间作出某种调停。"对自由课以责任"开启善观念的审思,在自由与责任之间,责任及其公共善的诉求具有不可置疑的优先性。鉴于现代性中矛盾性、不确定性及公共选择中"集体虚弱",需要重建政治与道德的联系。共同善的危机与共契责任的浮现促使"社会自律"的来临,指引我们的"道德之手"借助于事实性与规范、亲近性与相异性的张力而获得生长,它所担当之沉重足以压倒自我主体的内在性与封闭性,通过延伸责任的边界使之包容外在、相异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