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富有感染力、具有说服力,需要从现代性视阈审视、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把握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主旨,展示理性与体验的现代性魅力,营造平等、自由的现代性教学氛围。将现代性的理性、自由、平等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使学生亲近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启人生智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的统一。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就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逻辑"这种"双重逻辑"的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将之称为“本体思维方式”。而作为思维方式,本体论的观点表达的也是一种人的观点,因此应从人与本体论的内在关系来理解本体论而不是相反。从本质上看,“本体之谜”就是“人之谜”,本体论的“奥秘”在于“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而实现了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4.
付秀荣  ;王春娇 《求索》2008,(5):72-73
“自然”是老子文化观的核心,老子一方面批判反“自然”文化,另一方面倡导“自然”文化。老子“自然”文化观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文化发展的原则;第二,“守中”、“知常”:文化发展的方法;第三,“重积德”:文化发展的道路;第四,“重食母”:文化发展的根本;第五,“行不言之教”:文化教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正确发展观的产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现实矛盾;正确发展观的形成必须批判地汲取一切有益成果;正确的发展现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些基本经验对未来的发展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化发展道路要关注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和谐,而和谐是以多样性为前提,以关系融洽为特征,因此,和谐的文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关系的融洽性。这种和谐的文化发展道路体现在自然观、文化观与社会观三个方面。和谐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是中国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江泽民创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江泽民创新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人本性的价值取向、唯实性的思想路线、关键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付秀荣 《求实》2014,(4):76-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话语体系从方式到内容以及模式的转换。在话语方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革命文化"到"建设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是通过关注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实现的。在话语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汉话西说"到"会说汉话"的转换,这一转换需要依靠文化的"中国创造"。在话语模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模式要实现"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这一转换的实现必须立足于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中国人民,才能增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选择的总体方向与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文化选择面对着选择对象多元、选择标准务实的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选择迫切要求增强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