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页,通过揭示欧文主义的实践性、渐进性等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模式,及其与英国人注重于经验理性的民族特性的关系.进而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与各国民族性相关这一普遍规律,并对目前我们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般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中国文化区域构成的各地地域文化中有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基因。历史扬州作为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海洋中的城市文明孤岛,是新兴市民突破宗法制的农业生产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选择。它以个体为本位的主体性、独立性,体现了先民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其最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就在于,它是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尽管它主要局限在情感机能方面,不够全面,但毕竟是来自中国文明肌体自身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能设想的最有可能避免抗体反应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余大庆 《唯实》2007,(9):125-128
本土资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来源.鉴真所具有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急人所难、平等交往的文化态度,以诚感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夙志不移的进取信念,是我们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余大庆 《唯实》2007,(8):125-128
本土资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来源.鉴真所具有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急人所难、平等交往的文化态度,以诚感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夙志不移的进取信念,是我们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笔者认为,搞好我国的文化建设,从当前情况看,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余大庆 《唯实》2011,(10):92-94,87
以"苏意"、"苏式"、"苏样"为代表的传统苏州文化曾经独领风骚;当前不但要保护、挖掘、弘扬苏州传统文化,更要激活苏州文化中文化创意的基因,从而创新苏州文化。  相似文献   
7.
余大庆 《唯实》2006,(4):15-16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以大同之心行小康之制”,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机制,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完善民主制度,发展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变迁轨迹的考察、变迁原因的剖析,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作为现代中国历史起点的新文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给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寻求合法性基础而重构意识形态的运动.“五四”先哲表达了学术独立的理想,但近代史自身的逻辑使新文化运动高度意识形态化了.“五四”标举民主、科学,发挥了伟大的启蒙作用,但另一方面,当文化的多元结构被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一元结构所取代时,就为日后中国社会走向“文革”那样的文化专制主义埋下了伏笔.“文革”是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的.痛定思痛,在民族生存已经得到保障,民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应当提倡学术独立,采文化多元主义,在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滋润下迎接中华文明的伟大友兴.  相似文献   
9.
陆伟芳  余大庆 《唯实》2001,(5):17-21
本文分析了近代英国和德国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它们的生成环境和具体历程.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两难选择,内向性与外向性的发展目标,决定着各国的发展战略选择,这也反过来影响到英国和德国走上不同的扩张、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转型,说到底是文化的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为现代化事业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