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幸福是人类的追求。它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范畴,但同时也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即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苏联人曾经这样教导年轻人:"幸福,就是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思想的火花贡献给别人。"[1]同样,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有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是一切无私行为的源泉。一、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真正幸福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幸福在人民群众的幸福里。只有人民群众获得幸福,共产党员才会真正幸福。这  相似文献   
2.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注意把握时代性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在“四·一二”政变后 ,曾一度采取“联共反蒋”政策。但从 5月底到 6月初 ,汪精卫对国共合作的态度却发生了急剧转变 ,并最终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背叛了国民革命。那么 ,是什么原因促使汪精卫叛变革命的呢 ?对此 ,史学界大都认为大革命时期的汪精卫本身就是一个“冒牌的左派”,亦即“假左派 ,真右派”,他的阶级性决定了他最终必然叛变革命。笔者认为导致汪精卫叛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一、武汉国民政府面临的种种困难对汪精卫叛变的影响“四·一二”后 ,国内局势急转直下。由于蒋…  相似文献   
5.
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探索的成果,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反映和总结了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实践中把对执政问题的理论认识推进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鹏程  储峰 《湖湘论坛》2012,(3):104-109
国家主义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前后因其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契合英雄救国的中国传统思想曾兴盛一时。大革命时期它实际上起着维护反动统治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中国青年》作为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国家主义思潮和行动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刘仁静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9.
思想作风建设是个老问题,今天老话题重提是因为老问题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有了新意义、新要求。下面笔者就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