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镇化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在新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中国如何城瘌匕以及在城镇化过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应该处理好何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中国第二次转型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中国城镇化纳入到一个经济、社会技术复杂系统体系内,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认为妥善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规模与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推进西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时代背景下,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脱贫致富,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正确认识我国西部县域经济的现状、特征,选择正确的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刘鸿渊 《求实》2004,(2):92-94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民自己为自己提供公共产品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进行的,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造成地方政府财政困难,致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根据我国农村实际,创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受其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而使农村社会"空心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框架下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子荣  刘鸿渊 《求实》2006,(9):81-84
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存在着诸多的市场不适应性,制约着农业的增长,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因此,如何从农业生产的内在规律和市场机制出发,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长期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难题与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性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村级公共产品的正常、有效供给.但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制度的实施结果却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状况,村级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一事一议"制度安排的内在运行机制,化解其运作中存在的难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怡男  刘鸿渊 《求实》2013,(7):45-49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有别于以物为主的传统城镇化,承载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新型城镇化的显性特征是生活在城市、城镇的人口比例相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比例的相对上升,其本质性、关键性问题就是农民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市民。现行的城镇化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难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难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围绕农民工的市民化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发展思路调整,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四川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六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重建事关当前灾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灾区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存在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其个陛特征,因此,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必须立足于灾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客钡明.实,结合农业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以满足灾区目前和将来捉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为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以政府投资的公共选择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区域经济学,通过和东、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省市横向比较与地区内部的纵向比较,阐述西藏农牧区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提出在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下政府合理解决教育资源合理供给与分配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鸿渊 《求实》2006,(2):86-90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解决措施既包括短期性措施,又包括长期性机制问题。现行有关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受市场、财政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存在局限性和短期性。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分享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福利,必须根据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在要求,从多个层面上建立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