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44至1945年8月间,中国抗战进入尾声。当社会各阶级都在为抗战之后"干什么"积极行动之际,中共也有了自己逐渐明晰的政治设计。作为延安时期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在宣传党的政策决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从中可以清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前后的政治主张。其时,中共最重要的政治设计在于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及各党各派在内的"联合政府",为此,中共曾积极努力力图使其变成现实。不过,中共也一直坚持中国的出路在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并且在解放区较为彻底地实行了这一道路。在"迂回曲折"诸路不通之后,中共最终选择了剔除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另外一条"联合政府"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史春风 《前线》2013,(6):10-11
2012年以来,“中国梦”成为举国上下一致追捧的热词。一个民族没有梦想,不能仰望星空,这个民族注定没有前途,然而,光有梦想,不能脚踏实地,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的梦想也只能是空想。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必须要拓展和走好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双百"方针,系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它是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提出,后经中共中央确定为新中国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方针的实施也经历了曲折。"文革"结束后,1978年5月,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双百"方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讲话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党的八大的召开并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一系列调查研究、听取汇  相似文献   
5.
能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衡量我们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标志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到五大党的总书记,后于1929年被开除出党,1942年寂寞谢世.其身后,有“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光环,也有“右倾机会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乃至“汉奸”“叛徒”的名号.陈独秀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曾一度紧密相连.正确评价他的功过是非,是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评价陈独秀呢?  相似文献   
6.
正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它告诉国人,反帝反封建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基本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前途与方向。在这一进程中,作为"首先觉悟的成分",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此时的青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男女平等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揭示妇女受压迫根源和妇女解放条件与途径的男女平等理论是该理论基础的源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揭示中国妇女解放特点、路径与规律的男女平等理论是该本土理论的基石,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男女平等理论是其直接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艰难的、曲折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