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以自身为对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性的生成过程。人性的发展,经由第一条道路否定原始的自然性,达到“最贴近的规定”,然后由此逐步建构社会性。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两条道路”的结合。马克思“两条道路”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照系,中国以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性的生成与提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型及文化主体重构吕乃基本文讨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之际的文化转型与文化主体的重构,着重分析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的衰落与重建以及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化转型在我国,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以政治伦理为特点的文化和反映知识分子及其视野的严肃文化(显...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并不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孤立事件,它既是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又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一连串世界事件的延续。五四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其相应于文艺复兴第一阶段的“人的解放”未能完成,而相当于文艺复兴第二阶段的由精英向平民回归、由理想走向务实和转向物质生产及消费、转向平民和大众化,则在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中,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以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式得以体现。因此,中国有必要在第二阶段发展的一定时期,回过头来补第一阶段的课,以使第二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外需到内需,需要做的不仅是经济,关键是确立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其影响所及也不仅是GDP。内需拉动,投资填空,关注外需。以内需为中心,三驾马车重启。这是在转向市场经济后,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的一次重大乃至根本性的转向,必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